|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正文

王凯军:环保支柱产业之路走到了哪一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4  来源:《新环境》微信   作者:王凯军  浏览次数:780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一个话题,就是环保产业能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过去10年里,环保产业的产值大幅增加,企业数量、从业人数都呈现了快速的增长态势,体现了其内涵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环境友好产业将成为新的着力点,这是环保产业的外延。

我认为,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初见端倪。

三个“十条”为环保市场释放了多少红利?

《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被誉为环境问题治理的三大战役,一系列新政策为传统环保产业促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指出,“十三五”是环保负重前行困难期和大有作为关键期。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原司长赵华林表示,每年中央政府大口径财政预算是环境保护的,大概两千亿元左右。有人估计,需要投入十几万亿元甚至20万亿元,才能基本解决“十三五”的环保任务。据此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的年产值不会低于4万亿元。而纺织产业作为现有的支柱产业,一年的投资总额在3.3万亿元左右。因此,从体量上看,环保产业有望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

早在1999年,北京在治理大气时就喊出了口号:不要让大气污染进入新世纪。1999~2012年,北京市开展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雾霾出现后,北京市又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五环内工业厂区全部搬迁;完成了能源结构的调整,燃煤比例从2000年58%下降到现在的16%;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进步,淘汰老旧机动车,推行新能源汽车等。尤其是《气十条》出台后,必然会成为约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调整的重要因素。不难看出,环保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已经成为限制性和主导性产业。

《世界能源展望》分析指出,到2030年,中国国内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4000亿立方米,缺口约2000亿立方米。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其中1500亿立方米的需求量可以通过煤制气来解决,剩下500亿立方米可以用生物天然气弥补。我们现在的城市污水处理费用为0.6~1元/立方米,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量约300亿立方米,全年运行费用不到300亿。而生物天然气全年运行费用超过1500亿,与污水处理市场相比,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不可否认,新要求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在水治理方面也是一样,我们要从过去点源治理,逐步发展到区域联防的系统治理,带动整个环保产业体量的增加。

水处理领域还有几个技术难题?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市场已经相对规范和饱和。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下降幅度较小,我国工业化还在加速过程中,工业总体规模还在增加,用水需求也在相应增加。

难点一:工业废水能不能实现真正的零排放?难降解高含盐废水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难中之难,这已经成为废水处理中的顽症。内蒙古腾格里沙漠等事件都涉及了零排放问题,而现在很多涉及工业废水处理的行业,比如煤化工、制药母液,都到了攻坚克难的时期,必须要以硬手段对待硬挑战。

难点二:如何解决工业园区废水达标排放的技术难题?工业园区面临很多问题,诸如水质复杂、管理不善、排放不达标等,挑战也非常大。

难点三:城市污水面临的重大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是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之间的巨大鸿沟。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80%以上,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是河道依旧是黑臭的,公众还是要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一级A标准推行尚且费时费力,面对质量考核的压力,技术上如何突破?

难点四:怎么治理面源污染的牛皮癣?以禽畜养殖污染为例,如果说小广告是城市治理的牛皮癣,那么禽畜养殖污染就是面源治理的牛皮癣。杭州市最早对面源污染治理进行了系统设计,接着上海市农委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到后来农业部推广大中型沼气池,中央每年投入资金约40亿元,但治理效果并不太明显。

难点五:切肤之痛的村镇污水处理,缘何难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能否解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目前,农村污水处理没有很好的设计,建不起、维护不起,这些难题到底怎么破解,现在仍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能不能找到新技术?能不能创新经营模式?

工业废水零排放是趋势。在造纸方面,陕西省和山东省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钢铁废水业界人士认为,工业废水零排放可以实现。其实真正难解决的是,精细化工、煤化工和制药行业母液等如何实现零排放。在水专项的产业化项目里,我们协助设计了一组零排放的技术路线,在废水二级处理之后,或者废水直接排进来,通过初步浓缩、深度浓缩和干化焚烧的技术路线来实现。举个例子,北方药业当初被曝光,其浓缩液中含有可利霉素等危险废物,他们采用了MVR—喷雾干化—焚烧技术,首次将喷雾干燥技术应用于浓缩废液工程,效果非常好,这也是国家重大水专项示范工程之一。

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不仅面临量大和高难度两个问题,同时还面临排放标准调整的可能。在同样的环境质量下,一级A排放标准和综合排放标准差距很大,各地执行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水十条》明确提出,工业园区废水处理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工业园区废水处理达标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难降解污水的问题,高级氧化必将成为主流工艺。但是,技术界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目前,工艺主要通过氧化池等形式进行,这种方式混合效果差、接触时间长、需要的氧化剂量高,导致成本较高,而且池体占地面积大。通过研究,清华大学开发了O3/UV高级氧化一体化装备,现在单体设备可以处理两万吨污水,只需3~5分钟就可以达到处理要求。

2014年是活性污泥工艺技术诞辰100周岁。此时此刻,很多国家都在思考下一步的污水处理技术。美国认为,现有技术体系无法支撑污水处理行业创新和变革;欧洲提出了三个周期概念,就是下一代污水处理厂应该成为水资源的中心、能源的中心和营养物的中心。

本世纪初有两个重大的水处理发现,一是主流厌氧氨氧化,二是好氧颗粒污泥。这两项重大发现,为污水处理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主流厌氧氨氧化和好氧颗粒污泥是不是污水处理的最终方式?是终极未来,还是特定时期的过渡技术?或许,新能源汽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电池能量密度暂时难以满足电动汽车需要时,推出了过渡性质的混合动力汽车,满足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所以,当一种具有革命性或者颠覆性的进步发生前,总会存在中间产物。

互联网+的时代,是模式为王的时代。关于禽畜养殖污染处理问题,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在南水北调区域范围内,一间小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农业合作社模式,利用小额贷款机制,生产生物饲料、有机肥,种植有机茶和有机蔬菜,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公司为猪提供含有益生菌的生物饲料,再把猪产生的粪便通过处理变成有机肥,作为公司茶园和蔬菜大棚生产肥料。通过循环产业链,每年销售子猪、成猪、有机农业、生物饲料,可获得收入1.1亿元。这种循环产业模式,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究竟是继续在红海拼搏,还是去开拓蓝海?近几年,万达集团发展非常迅猛,提出了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包括商业、酒店、写字楼、住宅,集百货、超市、家电等多项功能,这就是模式的创新。

我认为,我们也要创新。从生态角度来讲,城市污水处理厂是一个负资产项目,如何把它转变为一个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生态友好的正资产项目?我们需要借助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加以推广。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是城市生态综合体的重要载体。以水为载体,把公园、湿地、景观、农业等融合进来,形成一个综合行业,这需要我们拥有跨界经营的思维,形成行业的引领。

结论

一是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已经初见端倪,在部分经济发达和环境敏感地区,环保产业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是水处理在技术、政策、体制、模式上,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是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形成,需要技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界保持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和产业能力的提升。(本文系作者在2015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的发言,本刊见习记者雷英杰整理报道,标题为编者所加)

(王凯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