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下旬,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整整建立了一年时间。一年来,三地加强信息沟通与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一些相邻县(市、区)之间签署了联防联控协议,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联动机制下沉到县(市、区),实现对流域内突发事件快速处置
京津冀三地同处于海河流域,地理相连,是一个生态单元。张家口、承德平均每年为密云水库供水4.7亿立方米,为北京市70%市民提供饮用水,年均向天津市饮用水源地——潘家口水库供水17亿立方米,占潘家口水库需水量的93.4%。
清清的河水同时滋润着北京、天津、河北,成为三地的生命线。为加强水污染防治,去年11月下旬,三地签署了《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一年来,联防联控机制运行顺畅,我们共同开展了隐患排查,尤其是联动机制下沉到县(市、区)环保部门,使一些突发事件得以快速处置。”北京市环境应急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华说。
今年6月份,官厅水库突然出现一些死鱼。得知情况后,官厅水库所在的张家口怀来县环保局和北京市延庆县环保局立即沟通,并根据两县签署的联防联控协议,启动了应急机制,联合对官厅水库周边污染源进行调查,共同监测水质。由于调查同时进行,监测数据统一,监测显示水库水质没有问题,双方很快确定这并非水污染事件,并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告,公布调查结果。
两地联动,使这一起突发事件很快有了结果,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慌。
而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前,处置这样的事件则要复杂得多:官厅水库地处河北和北京,这属于跨省市事件,怀来和延庆环保部门各自调查后,需要层层上报,最后需要环保部来调查,这期间两地信息不共享,调查时间比较长,而信息不公开就可能让事件发酵。
“一些小事件往往因为机制不畅通,最后成为大事件。而联动机制的建立,让环境突发事件得以早发现、早报告、快处置。这其中县(市、区)基层环保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李华介绍。
在联防联控机制平台上,京津冀三地相邻的县(市、区),有的相互之间已经签署协议,有的则正在沟通,如北京市的房山、大兴、通州等正分别与保定、廊坊等进行洽谈,天津市的县区也正与相邻的河北省有关县市协商。
隐患排查与整治、联合监测水质成未来一年重点
根据签订的协议,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协调小组组长由三地轮值。今年11月26日,北京市将轮值权移交给天津市。
联防联控机制刚刚实施一年,三地有的相邻县(市、区)之间的沟通较少。为加强三地联防联控,天津市环境应急中心副书记穆晨表示,将继续推动区域内上下游基层环保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以联合预防、开展风险评估、加强隐患排查与整治、联合监测等为重点。”他对记者说。
在轮值联防联控协调小组组长期间,天津市将推进三地加大流域内水污染防控力度,努力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重点针对跨流域地区的水环境风险源,开展水环境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风险防控方案,建立完善风险源的档案,让各地环保部门更加了解风险源的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周边流域状况、环境风险防控预案等,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进行更加及时有效地处置。
穆晨表示,初步定于2016年6月份汛期前,组织一次三地联合检查,对跨界流域内的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进行隐患排查,督促整改,把突发环境事件的概率降到最低。同时加强跨界河流水质断面的日常监测,互通监测数据,推动相邻县(市、区)共同预警机制的建立。推动上下游相邻县(市、区)环保部门共同制定对同一河流的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时间、频次、项目等,实现区域环保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