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来,PPP模式受到政府重视继而被大力推广。一方面,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存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求,在政府债务受限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本成为一种选择。另一方面,PPP项目的收益比较稳定,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是理想的投资标的。那么PPP在我国落地生根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其下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如何?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元亨祥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和元亨祥经济研究院院长程芳。
PPP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和社会资本尚需推广时间
记者:近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PPP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您认为PPP走红的原因是什么?
管清友:中国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求,而在政府债务受限的情况下,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引入社会资本是唯一的选择。对政府而言,推广PPP模式有助于缓解地方债务扩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项目,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增量债务。
程芳:对社会资本而言,参与PPP项目能获得稳定且长期的收益。房地产不再是无风险投资标的,制造业处于去杠杆、去产能阶段,实体部门面临资产配置荒,而PPP项目的收益较为稳定,且回报期限长、能锁定未来收益,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长期投资者而言是较为理想的投资标的。但客观来讲,PPP模式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记者:根据您年初的一份报告,各地虽然推出了一大批PPP项目,但实际签约率可能不足两成,您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管清友:一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需要时间熟悉PPP模式。PPP项目涉及融资结构设计、豁免移交与项目结束后与政府的交接等,相比于普通政府项目而言更加复杂,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缺乏了解,阻碍了PPP项目的推广。因缺少全国统一的PPP项目库、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之间对特定项目存在信息不对称等,PPP项目推广存在时滞性,社会资本短期内难以有效续接政府投资。
此外,目前很多PPP项目的收益率吸引力不高。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但目前贷款利率高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1%,而与PPP项目周期匹配的长期贷款利率更高。由于PPP的公共服务属性,社会资本只能从投资中得到合理而非超额的收益,收益率通常在8%~10%,相对于融资成本而言并不高。
程芳:PPP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2011年亚洲开发银行一份PPP制度环境成熟度的评估报告中,中国得分49.8分,与PPP应用成熟的国家,如澳大利亚(92.3分)和英国(89.7分)差距很大。政府信用风险、定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以立法形式对社会资本利益的保障等,都使得社会资本对PPP存在的众多不确定性心存戒备。
PPP的发展环境正在加速改善或集中在周期长、收益稳定的领域
记者:近半年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和试点政策,PPP的签约速度有没有明显的改善?有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
管清友:有,近半年来各地签约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疆、山东等地签了不少好项目,比如我们此前调研过的济青高铁潍坊段的PPP项目,计划融资40亿元,结果吸引到接近10倍的资金投标,显示出资产配置荒下社会资本的热情空前高涨。主要原因是在政策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PPP的发展环境正在加速改善。
记者:目前的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哪些领域的公共项目适合采用PPP模式?
程芳:目前已推出的项目按投资额占比来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设施、社会事业、水利工程、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领域。已签约项目中,交通设施、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3类项目投资额占比较高。
英国是较早采用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英国的经验,交通设施项目收益稳定、回报周期长,未来在PPP项目中仍将占有相当比例。目前,教育和医疗由政府主导,财政对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进行补贴,未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是大势所趋,两者的收益稳定、回报期限长,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社会资本方而言也具有吸引力。
我国PPP的发展存在误区未来10年市场或超过10万亿元
记者:从国际经验来看,未来PPP在中国发展空间巨大,那么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您认为中国的PPP发展需要规避哪些问题?
管清友:如果和国际经验对比,目前很多PPP其实还不算是真正的PPP,在很多关键性的问题上,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让PPP名副其实。
第一,避免把PPP当作一种单纯的融资模式。PPP带来的不只是社会资本,还包括出资方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市场约束等“附加值”,应把PPP当作一种综合的管理模式。
第二,避免把PPP当作基建融资的主要来源,PPP只能作为基建融资的补充。从国际经验来看,PPP占基建融资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5%。
第三,避免把PPP当作高收益投资标的。PPP不仅为基建项目提供了新的融资来源,也为社会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标的,但是PPP项目的公共服务属性使得PPP绝不是过去“非标”那样的无风险高收益资产,而是适合长期投资的微利项目。
程芳: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讲,需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不要把PPP当作政府转移风险的工具。PPP模式强调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两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需要将特定的风险分配给最善于管理这种风险的一方。第二,不要把PPP当作新的地方融资平台,重搞大规模刺激。PPP在引入私人资本的同时也引入市场约束,投资会更加注重效益,不再像过去融资平台不计成本地投资,进行大规模刺激。
记者:回到资本市场上来,您认为PPP的发展能给未来的资本市场带来哪些机会?
管清友:我们国家一年有超过10万亿元的公共建设或服务需求,保守估计,其中至少有10%都可以采用PPP模式,这意味着未来10年PPP市场将超过10万亿元,这将给投资者带来不可错过的机遇。第一,为养老金、保险公司等长期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PPP项目往往具有回收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等特点,与养老金、保险公司等的投资需求完美匹配,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是较理想的配置型资产。第二,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项目将更多用PPP模式建设,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比例缩小。为适应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建设模式的变化,已有上市公司参与到PPP项目中,如华夏幸福、巴安水务等。
程芳:10万亿元PPP项目的背后还有很多万亿级的市场。一是PPP融资服务。PPP模式应用成熟的国家以债权融资为主,而中国的PPP项目主要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能减少企业资本占用,降低企业成本,对于未来的PPP项目,债权融资是发展方向。二是PPP咨询服务。根据国外经验,PPP项目咨询费占项目总费用的比例在1%左右。尽管咨询服务费用高,但因PPP业务与普通模式相比较为复杂,政府与企业仍有咨询需求。随着PPP模式的发展,目前PPP咨询市场上的济邦咨询和大岳咨询两家寡头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这为其它企业参与PPP咨询服务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