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上海结构调整从被动转向主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2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蔡新华  浏览次数:493

今年,上海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淘汰不适应上海转型发展的“三高一低”企业(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低收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城市的转型发展,使城市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目前,上海已启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577项。其中,单项调整438项(重点项目20项、区县自行推进项目407项、危化项目11项),区域调整139项。平板玻璃、铁合金、电解铝、皮革糅制四个行业在全国率先全部退出;37家污染严重、低产出的砖瓦企业全部关停;外环线内传统纺织印染调整完成;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四大工艺持续关停生产线;钢铁、石化行业启动布局调整……

调整减少能源消费量超过830万吨标煤

上海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并不始于今年。

早在2007年,上海就开启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即使面对金融危机,步伐依然坚定有力。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称:从2007年至今年6月底,上海市关停“三高一低”企业6400多家,平均每年调整关停800家左右。

如今,上海外环线内工业区外已无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铁合金和平板玻璃、皮革鞣制等,已在上海工业目录中消失。

如果折算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贡献,调整共计减少能源消费量超过830万吨标煤,相当于全市居民一年半的用电量;减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再造了100个世纪公园;调整腾出的土地近12万亩,相当于普陀和虹口两区面积之和。

通过高危产业调整,城市安全隐患点也在不断减少。2009年至今,上海对400多家工业区外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关停并转,共减少危险化学品近300万吨,相当于每天减少1000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在公路上流动。

正是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市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56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同期下降1.8%;PM10平均浓度75微克/立方米,与2012年同为历年最低,较2014年同期下降1.3%。COD稳定达标,SO2浓度为2001年以来最低,O3污染略有下降。

重点产业区块顺利转型升级

上海有104个产业区块,面积约790平方公里。其中,乡镇一级的开发区有2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却只有68亿元,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调动了区级层面的积极性,为在调整中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作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普陀区桃浦镇位于中心区域边缘,存在大量重化工业和物流企业,脏乱差现象严重。为此,普陀区果断地决定将桃浦化工区向现代科技智慧城转型,城乡结合部向城市副中心转型,“西大堂”向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转型。2013年,桃浦地区基本完成31家停车场的关闭,97%的低端物流企业和80%的仓储企业完成调整,数十万平方米违章建筑被拆除。

杨浦区是个重工业区,原先有众多的老工业企业、污染大户,厂群矛盾严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老的污染企业基本被淘汰。在污染工厂原地诞生的创智天地成为杨浦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不久前,创智天地成为市经信委2015上海市首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单位,同时成为上海云计算创新基地,集聚起近200家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

上海南翔智地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也是上海市极力推荐的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样板。南翔智地所在地前身是国企的旧厂房,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调整后以总部、研发类产业为主要招商对象。南翔智地总经理郭耀说,在经过了转型淘汰一批旧企业的阵痛之后,新业态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而且多是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型等“四新”经济。截至2015年6月,已新注册企业1500家,注册资本达50多亿元。

结构调整带来四方面进步

产业结构调整究竟是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是阻碍了经济发展,上海也有争论。有人质疑大量企业的淘汰,必然延缓经济发展,减少税收,得不偿失。上海市经信委有关人员表示,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为上海带来了4方面的进步:城市面貌改善、安全隐患减少、产业布局优化、社会矛盾缓解。特别是在经济层面上,优胜劣汰已经带动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走高,今年甚至出现了利税增速比GDP增长更快的局面。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以重化工为例,如今在工业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23%下降至现在的18%。

企业效益利润率稳中有升,今年1月至5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预计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0%左右。

经济的逐步向好,“民生体感”同样明显。上半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继续跑赢GDP增速。

在联动中推进创新转型

如果说,从2007年起的结构调整起于节能减排为主的被动式变革,那么随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的确立,调整必须加快向转型升级迈进。

上海市经信委有关人士表示,如今,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压和减”不是目的,要在调整中为创新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其中,要有担当,更要有智慧。当前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由“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的末端治理型被动调整”向“以转型升级为主要目的的战略性主动调整”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主动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有效调动调整主体积极性成为了摆在面前的迫切任务。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未来除了继续在调整淘汰方面加量加压外,应全面推进多方位联动,在联动中推进创新转型。比如,推动调整与区域成片转型发展联动,打造科技创新新载体、创新创业新空间。借鉴硅谷模式,在腾出的成片区域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路径,整合科研院所资源,依托企业创新主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自主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再比如,推动调整与生态建设联动,形成产业与生态相容互促的良好环境。以推动成片区域调整、198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与减量调整、乡镇工业点整治等为抓手,推进嘉定嘉北、闵行浦江、青浦青西、松江松南、崇明长兴、金山廊下等郊野公园建设。

简而言之,以“同步考虑转型发展与调整淘汰”为基本出发点,加强战略性主动调整,建立倒逼与引导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将是未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意。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