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持续提高,已从认为排放污染物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延伸到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为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应运而生。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不仅要测定其成分和含量,同时还要监测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监测物理、生物污染因素,以便实现全面、准确监测,科学地分析环境污染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做出准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剖析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为评估环境质量和调控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1.1、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以不同形式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监测和评定,得出准确的环境质量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监测范围逐渐扩大到生物、生态变化等。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生态监测是凭借生命系统各层次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来鉴定环境质量,探索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彼此关系[1]。
1.2、生态与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监测活动及监测所得到的信息是环境历史的完全模仿,能够充分彰显出信息的权威性,是环境信息的真实反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已经从传统的水、气、声、渣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监测对象逐渐增加。以实际需求来确定环境监测的范围,将城市、农村、自然生态进行不同组合。环境要素监测涵盖了环境要素和监测对象;环境相互监测有多种形式,一种是相同的环境要素,另一种是相同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环境压力监测是凭借广义的“源解析”监测,解释环境变化和污染源排放两者存在的关系,为确定对象和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各指标信息的形成过程。目前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也可以将其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及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2、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标准,有待完善。就目前而言,国家仅在农业、海洋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技术规范,在其它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工作倾向于城市环境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忽略生态环境监测。
当前中国环境监测中,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城市的快速膨胀、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国逐步提出了“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多项方案和计划,无论是哪种方法和手段,都是以生态监测为研究核心点。在这种背景下,中科院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并对其进行长期、持久的生态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生态站的建立为中国生态监测开拓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生态监测指标和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也需进一步探讨,就国内已经开展的工作而言,一些新型的现代化技术在生态监测中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科学利用价值,环境监测意义上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还没有得到完善,亟待开发和实施[2]。
3、生态环境监测的对策
3.1、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库
计算机和3S技术与地面监测完美结合,可用于全面审视生态质量,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支撑。网络设计日趋一体化,可以构建生态监测信息库、全面统筹文字等相关数据,切实执行产业化管理,全面了解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各因素,实现对生态环境发展的监测和评价。
3.2、完善国家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
全球对生态环境监测都十分的重视,中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把握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点,另一方面必须要生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结合现实情况,通过对新型技术的深入应用,将遥感、航照、监控等所有可利用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多维角度将硬件和软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构成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与常规生态监测网组成一个整体,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
3.3、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监测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对中国而言是一项较新型的工作,很多新型技术和方法未得等充分利用。在传统的生态监测中,倾向于污染、灾害等方面的定性描述,无法实现具体化的描述。对于生态深入的发展方向、特性和造成破坏的各项相关因素的监测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执行动态监测分析,并且凭借3S技术对不同时间、多方位角度测得的数据予以深度分析,筹划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模型,从而实现定量描述、定量分析。完善比较成熟的监测方法和一些已经通过检验的仪器,日益形成系统监测能力。
3.4、编制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监测具是有较强技术性的系统工程,属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编制,《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能够明确提出生态环境监测的一系列内容。对于《规范》中没有提及到的,可进一步制定《监测技术导则》来指导生态监测工作,使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行为更加完善。
4、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4.1、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标准。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局限于污染生态监测,现有的监测能力、监测技术及监测设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还缺乏足够的评价工作经验,对于生态系统和规律性主掌握也不全面。同时,中国环境监测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方面因素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国外带来的压力,国外的检测机构竞相开放,另一方面在于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监测站监测不规范。中国环境检测事业受到的国内制约因素有:a)环境监测的性质及环境监测站的职能不建立在法定环境下,脱离法律的约束;b)中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与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c)环境监测没有得到持久、牢靠的财力支撑;d)监测基础薄弱,监测能力和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针对以上问题,要厘清环境监测管理体制,需要构建完好、优质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
4.2、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意向
生态环境监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向现代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结合3S技术和地面监测技术,对生态质量进行全方位审视。a)网络设计以惊人的速度向一体化并拢,结合分析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其评价上渐渐迈向生态风险评价,从而为生态环境监测奠定基础;b)从信息管理角度出发,要突出标准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利用价值,增进国际合作关系。传统的监测方法不能解决所有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利用3S技术才能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意向具有明显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向一体化、智能化、现代化、自动化等方向迈进。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从片面监测向全面监测转变;从单一地面环境监测转化为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环境监测仪器日益优化。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态保护和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生态保护和生态管理的基础,经过努力,生态环境监测将会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认识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