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行业进入平稳发展的新常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开始提出加强环境保护,到“十八大”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美丽中国的政策要求,环境治理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环境治理投入达到空前规模,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环境治理正在呈现经历了从政府推动到全民参与、从专项治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状态。
一)新常态的政策特征
①长远发展规范化。从过去二十年的情况看,无论是最高级别的党代会还是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都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从最高决策机制上保障了环保行业的发展方向。
②环保法律日趋完善。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对已经实施25年的《环保法》进行修订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次修订重点是加大环境污染惩罚力度,对污染企业按日连续计罚,罚款将上不封顶。
③财政支持常态化。2007年-2013年,我国用于节能环保的财政资金从996亿增加到3435亿元,年复合增长达到22.92%;节能环保支出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也从2%上升到2.45%。
④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时期。2013年6月,“两高”对污染环境罪作出司法解释,极大提升了环境犯罪执法的操作性。2013年下半年,公安部门立案侦办的环境污染刑事案件达247起,是过去10年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总和。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保部门累计已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861件。
二)新常态的行业特征
①天然气需求将维持快速增长。2014年11月20日,《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截止2013年末,我国天然气比重仅为5.1%,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继续维持较快增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成为环境保护的新方向。
②节能服务市场即将爆发。传统的环境治理注重的是流量控制,只要企业达标就可以排放,使得污染物总量排放难以下降,未来治理的重点向总量控制转移,降低单位能耗、推行绿色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为节能服务提供广阔市场。
③环保产业从设备建造向运营管理转变。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传统火电脱硫脱硝、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等设施建造类市场增长将趋于平稳。由于已建成设施存在较为严重的偷行为,引入第三方运营是行业改革方向之一,市场重点也将转向设备运营管理服务。
④国企改革为公用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11月6日,媒体报道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已经成立运行,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人社部共同制定的改革方案预计在2015年上半年出台,届时国有企业改革将迎来新一轮热潮。公用事业中,供水及污水处理、城市燃气运营、生活垃圾处理等虽然已经基本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但仍未改变国企独大的基本情况。目前,PPP模式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推行的改革思路,将为企业的外部扩张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⑤传统环保行业进入并购高峰期。随着传统建造市场日趋饱和,业务和产品较为为单一的原设备建造类企业开始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多元化战略成为行业的首选,引发环保行业的横向并购热潮。2013年以来,几乎所有的环保上市公司都有并购发生。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环保行业市场全景评估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中指出:2014年环保行业营业收入约3.98万亿元;国家规划要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包门类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基本可满足国内市场对常规环保装备产品的需求。
环境服务业方面,从原来单一的工程技术与咨询服务向决策、管理、金融等综合性、全方位的智力型服务发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服务业年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约30%,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约15%。另外,根据环保部等三部委的联合调查,2011年,全国环保行业从业单位23,820个,从业人员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30,752.5亿元,年营业利润2,777.2亿元,与2000年相比,除从业人员数量基本持平外,其它三项指标则分别增长了0.31倍,17.2倍和15.7倍,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
二、2014年环保及公用事业市场表现及原因分析
1、2014年环保及公用事业市场表现
受国家改革预期以及央行近期降息影响,7月份以来市场连续大幅上涨超过30%,1-11月份沪深300指数累计收益为20.55%。截止2014年11月末,中信行业分类中29个行业全部获得正收益,其中计算机行业全年累计收益达89.54%,行业涨幅排名第一;煤炭行业累计收益为24.14%,行业涨幅排名末位。电力及公用事业涨幅50.05%,大幅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处于所有行业涨幅排名的第19位。
2014年环保及公用事业市场涨跌幅(%)
资料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2014年环保行业市场表现低迷原因分析
1)环保行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环保设施建造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较为平稳的成熟阶段,行业增速开始趋于平稳,这种行业增长预期的变化导致行业估值水平难以继续上升。
2)行业毛利率进入下降通道。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趋于日益激烈,从2011年开始环保设备、工程建造行业毛利率呈现趋势性下降,特别是火电烟气治理行业更加明显。以空气治理和水处理行业两家龙头公司龙净环保和碧水源的数据看,行业毛利率下降已经确立。
2007-2013年龙净环保业务毛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07-2013年碧水源工程方案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三、国内环保行业的基本现状
1、传统存量建造市场日趋饱和
①火电行业烟气治理。截止2013年底,全国在运行的火电机组90%完成脱硫设施改造、50%完成了脱硝改造。2014年将是脱硝设施改造的高峰期,预计全年完成不低于3亿千瓦,同比增长50%,年末脱硝完成率也将接近90%,存量建造市场在2015年之后将面临市场急剧萎缩的现实。以10大脱硫企业当年投运量也可以看出这种市场的变化。
2011-2013年10大脱硫企业当年投运量单位:MW
资料来源:中电联,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13年末10大脱硫企业累计投运量单位:MW
资料来源:中电联,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②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市场。截止2013年末,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9.21%。根据环保部的统计,我国共有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4138座,日均污水处理设计能力为1.61亿吨,实际日均处理污水1.26亿吨,设备利用率为78.26%。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84.8亿吨,同比增长3.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同比减少4%,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吨,同比增长8.1%,随着国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以及经济增速放缓,城镇污水排放量增长也将趋于平稳。
2013年底我国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造维持较快增长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从2002年的1.37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1.71亿吨,年复合增长2.24%。《垃圾处理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形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87.1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中选用焚烧技术的达到35%,届时焚烧能力将达到30.5万吨/日。截至2013年9月,全国投入运行的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约159座,日处理规模为14.5万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未来城市垃圾产生量将进一步增加,以县城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是垃圾处理设施建造的重点区域。
2002-2013年全国城镇垃圾清运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我国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垃圾处理规划,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3、土壤污染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2014年4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土壤污染治理将会是环保行业中未来最大的市场之一,耕地污染修复以及废弃工矿企业用地污染修复是主要内容。目前以工业污染用地修复为试点,主要通过修复转为商业开发来获得回报,部分企业也在尝试多种商业模式。预计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在年内出台,未来行业需求将逐步释放,特别是全国近4亿亩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对我国食品安全产生巨大威胁,耕地治理的任务非常艰巨。由于耕地污染修复后不能改变耕地的使用性质,使得公益价值大于商业价值,未来治理将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短期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化市场。
四、环保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开始提出加强环境保护,到“十八大”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美丽中国的政策要求,环境治理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环境治理投入达到空前规模,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环境治理正在呈现经历了从政府推动到全民参与、从专项治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状态。
1、政策规划趋于常态化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治理环境已经成为和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工作,相关的政府规划和法治建设也日趋完善,有利于环保行业的持续发展。
①长远发展规范化。从过去二十年的情况看,无论是最高级别的党代会还是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都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从最高决策机制上保障了环保行业的发展方向。
党代会以及社会发展规划对环境保护的主要规定
资料来源:党代会报告,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②环保法律日趋完善。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对已经实施25年的《环保法》进行修订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次修订重点是加大环境污染惩罚力度,对污染企业按日连续计罚,罚款将上不封顶。我国已经形成以《环保法》为主法,涉及大气防治、水污染防治、固废防治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环保法律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进程
资料来源:全国人大网站,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③财政支持常态化。2007-2013年,我国用于节能环保的财政资金从996亿增加到3435亿元,年复合增长达到22.92%;虽然近几年国内GDP增速下降,但节能环保支出占比例却从2%上升到2.45%。
2007-2013年用于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单位:亿元)
资料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07-2013年节能环保占财政支出比例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④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时期。2013年6月,“两高”对污染环境罪作出司法解释(明确了严重污染和后果特别严重的界定标准),极大提升了环境犯罪执法的操作性。2013年下半年,公安部门立案侦办的环境污染刑事案件达247起,是过去10年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总和。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保部门累计已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861件,环境案件大幅增长,意味着环境保护实质性进入依法治理时期。
2、能源结构优化是污染总量控制的主要途径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环保理念,意味着清洁能源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仍高达67%,根据1月19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目标,煤炭消费比重将控制在62%以内。
相对其他清洁能源而言,目前仅天然气具备大力推广的现实可行性。截止2013年末,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为5.1%,远低于全球24%的平均水平。行动计划将在2015年天然气消费占比达到7.5%,2020年将天然气比重提高到10%以上。我们认为过去制约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障碍正在被逐步解决,燃气行业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
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2014年BP能源统计,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13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2014年BP能源统计,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00年,我国城市燃气、发电、化工、工业燃料消费天然气占比分别为12%、14%、38%、36%,到2010年消费比例分别为30%、20%、18%、32%。从消费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对天然气使用的政策导向,过去化工消费天然气占比最高,主要是从成本的角度优先保证化肥企业使用;而随着环保及城镇化因素,工业燃料以及城市燃气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领域。
2000-2010年我国燃气消费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①城市燃气是未来增长的重要领域。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将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生活。城镇人口的增加为城市燃气消费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城市居民用气、公福用气、车用气等将是未来燃气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
2000-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06-2013年陕汽LNG重卡销量(单位:辆)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②环保升级推动煤改气提速。2013年9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使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5%以下;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在我国天然气供需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对天然气的使用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引导,新增天然气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发电项目。既要考虑环境影响,又得兼顾目前燃气供求矛盾日益严重的现状,工业燃煤锅炉“煤改气”属于优先保障的替代燃煤项目,将成为燃气消耗增长的又一重要领域。
③进口气源增加保障未来供应。2014年5月21日,《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正式签订,根据合同规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这标志着我国天然气进口东北(中俄)、西北(中亚)、西南(中缅)及海上四大通道的布局已经形成,有助于实现天然气进口渠道多元化、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天然气进口四大战略通道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④燃气市场化改革提升行业效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油气等垄断行业,目前燃气领域市场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2012年5月,全国社保基金、国联基金、宝钢集团各出资100亿元,入股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项目建设,开创中石油管道资产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先河。
2013年6月,中石油以西一线、二线西段等资产出资,引入保险、养老金、银行、公益基金等合作方的600亿元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中国石油管道联合有限公司,运营西气东输工程部分管线等。2014年5月13日,中石油拟将旗下西气东输一、二线相关资产和负债出资设立东部管道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转让所持东部管道公司100%股权。2014年6月2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实施办法(试行)》正式获准通过。
3、节能服务市场需求即将爆发
2014年11月举行的北京APEC会议上,中美共同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应对气候变暖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长期任务,作为排放大国来说,中国更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之间的矛盾,除了发展清洁能源之外,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节能来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
2000-201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单位:吨标准煤)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00-201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13年我国能源消耗37.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67%,要实现2015年能源消耗不超过40亿吨的红线目标,2014年-2015年能源消耗增速将需保持在3.5%以下。
200-2013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亿吨标准煤)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00-2013年国内GDP和能源消费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目前节能服务市场主要集中于几方面:高效燃烧技术的推广、工业余热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排放权交易等,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来看,锅炉改造、高效燃烧技术推广市场需求更加紧迫,行业需求即将爆发。
4、传统设备建造市场向运营服务转移
随着环保设备大规模建设高峰期的结束,包括空气治理行业的脱硫、脱硝设备以及污水处理行业的污水处理等专业环保设施大幅增长,如何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内主要以特许营运的模式来进行市场推广,未来政府和企业将通过给予专项电价补贴、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方式向第三方运营企业购买环保服务。
五、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的行业
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从2002年的1.37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1.71亿吨,年复合增长2.24%。以2012年城镇人口71182万来计算,城市人均日垃圾产生量为0.66千克。《垃圾处理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形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87.1万吨/日,基本形成与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能力规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未来城市垃圾产生量将进一步增加,以县城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是垃圾处理设施建造的重点区域。
2002-201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目前,我国城市每年产生近2亿吨的生活垃圾,其中60%以上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土地资源匮乏的现象日益明显,要求对垃圾处理方式进行调整以节约土地资源,集中焚烧成为近几年普遍推广的垃圾处理方式。
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新旧标准对比
资料来源:上海市林业局网站,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污泥处理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污泥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可高达99%以上),有机物含量高,容易腐化发臭,并且颗粒较细,比重较小,呈胶状液态。伴随着污水处理厂数量的增加以及污水处理率的提升,污泥产量也逐年上升。一般情况,每处理1万吨污水可产生污泥180吨(含水量99%),通过压滤后产生的含水量80%的污泥仍有9吨之重。按照2013年的日均污水处理1.26亿吨计算,2013年污泥(80%含水率)突破4000万吨。
根据中国水网发布的《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3版)》,截至2013年11月,在污泥处理处置领域进行投资运营的企业尚不到50家。报告所收集到的以市场化手段获得的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中,共20家市场化环境企业反馈了有效项目30多个,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合计8363吨/日。以每家企业平均处理能力300吨估算,50家企业形成的处理能力仅为15000吨,年处理能力为540万吨,约占全部污泥总量的13.5%,意味着我国每年仅有13.5%的污泥得到综合无害化处理,未来几年污泥处理需求将集中释放。
2013年污泥处理能力前10名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