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起,北京市全面禁止污泥外运,由于现有污水处理厂大部分没有污泥处理设施,造成大量污泥堆积,亟待解决。今年4月份,“水十条”正式颁布,对污泥处理处置提出明确要求。污泥处理处置已经成为迫切需求,资源化成为业界关注的方向,如何实现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环保行业的发展要借力其他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打通污泥处置处理的全产业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凯军如是说。
“十三五”或是污泥处理处置建设高峰期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污泥处理处置面临大考,去年的“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曾指出,“十二五”末,污泥市场正迎来爆发期。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李成江也提出,要达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还需作出很大努力,所以“十三五”是污泥处理处置建设高峰期。
“水十条”明确规定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 无害化处理对产业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同时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问题正在考验着企业。
最终产品出路是最大障碍?
填埋和干化焚烧是两种常见的方式,然而每种路线都存在弊端。康碧集团亚太地区技术销售及业务拓展总监廖足良认为,填埋场已经没有足够能力容纳污泥,并且污泥填埋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城市环境的“毒瘤”,还可能影响地下水;污泥焚烧设备投资运行成本高、有机物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二噁英。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无害化处理的需求。
张悦认为,“污泥来自污水,污水来自粪便,粪便来自食物,食物来自土地”,污泥本源还是在土地,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符合天然的循环规律。资源化利用成为最理想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污泥堆肥回归土地的方式受到关注,污泥土地利用运行成本较低,且能够实现资源循环,符合未来低碳发展的方向。
但又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企业面前——肥料没有合适的销路,造成企业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王凯军指出,“国家提倡首选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是土地利用,但是搞污泥土地处理的团队和专家大部分是搞污泥堆肥的人,他们并未考虑如何延伸产业链的问题。”他认为,如何把“堆出来的肥”送到农田、得到使用,是下一阶段更值得研究的话题。
王凯军曾举出一组数据,美国有60%左右的污泥都回归农田被用做肥料,但这种处置路线在国内推广还存在问题。首先,需要从整体考虑设计产业链,最终结论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出。其次,考虑问题时必须分析国情,中国的情况不同于欧美,例如,美国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国家,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污泥产品容易消纳;但是,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污泥肥的推广,需要考虑建立完整的物流体系。王凯军表示,好氧堆肥后土地利用在理论和生产上是可行的,但如何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设计一条可以盈利的产业链,也许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由于产品的出路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可能会导致这一条技术路线不可行。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也曾表示,受制于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后端产业链整合难度,早期资源化的项目大部分不成熟,包括大量的不成功堆肥项目,使当前的资源化项目取得用户信任方面面临困难;同时,由于污泥技术路线选择多样,用户在选择上也会容易迷茫。
打通全产业链需靠模式创新
如何打通销路,解决污泥问题的同时让企业获得利润,在王凯军看来,技术已经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模式的创新。张悦在论坛演讲时分析,蓝色思维是综合目标的系统思维,使各要素之间形成串联循环,达到人天两利、社会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要深度与广度结合,要素与系统统一,要敢于跨界。”业内多位专家、企业家曾分享过污泥全产业链模式的探索与成就。
案例一:裕川环境“微生物蛋白提取方式的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理化作用对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破壁处理,释放蛋白质和水分,通过固液分离获得含蛋白液体和污泥残渣,利用污泥微生物蛋白可生产蛋白泡沫灭火剂、泡沫混凝土发泡剂,还可加工制造有机肥,污泥残渣可用做覆土、绿化土,土壤改良剂和建筑材料等。2014年春季,裕川在公司基地开展了“移动森林”项目,以干化污泥作为主要原料开发的基质营养土栽植2万余棵树木进行实验。经过3个多月的培育,实验苗圃长势良好。
案例二:某养殖公司采用利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国家的小额贷款机制和惠农政策,建立生产生物饲料、生产有机肥、种植有机茶和有机蔬菜的体系,形了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只有一个种猪厂的本部以小博大,使四个体系的销售收入达到1.1亿。
案例三:襄阳污泥处理工程,规模300t/d,采用脱水污泥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干化处理工艺,生产的生物质能源(沼气),在满足自用后,部分经提纯用于向社会车辆供气,另一处理产物——生物质炭土用于苗木栽培和移植。
分析案例不难发现,每一个产业链条中,污泥处理处置带来的不再只是成本,而是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