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的土壤及水污染将抬高全球粮食价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16  来源:土壤观察微信   作者:约翰·迪林  浏览次数:527

大力发展的中国农业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而且帮助成千上百万的农村人口脱离了贫困。但这也同时造成了很大的环境问题。

在一些本应该是鱼米之乡的丰沃地区,生态系统已经被严重破坏,有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甚至已经到退化到了无法恢复的程度。

由英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农业产量的提高是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在东部的一些省份,如安徽,江苏和上海,粮食和渔业的产量在过去的60年内都有显著的提高。

但是这些产量的提高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比如水污染, 土壤污染以及水土流失。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未必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毕竟,粮食产量的提高是使中国几亿的农村人脱离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与这些相比,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也许算不了什么。

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自然生态过程,比如水土保持, 水质净化以及碳储藏等必须要保持在一定范围的稳定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自然生态过程是人类社会所享受的大自然的福利,也叫做生态系统服务。

研究表明, 许多生态系统服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于农业的增强开始逐渐缓慢降低。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集约型农业,比如说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加速显现出来。这在2004年开始国家实施农业补贴之后变得更加严重。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以前缓慢变差的自然生态过程忽然开始快速的恶化。

有些水生生态系统已经跨过了系统的临界点而发生了质变,比如。从清澈的健康的湖泊系统忽然转变成大片蓝藻覆盖的混浊的湖泊系统。这些新的系统状态严重危及到现有的农业及渔业的高产量。

另外,一旦系统发生了质变,要想重新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是很困难也很昂贵的。

研究表明现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毁坏已经到了临界点,所以它们已经不能够来支撑将来高强度的集约农业的发展。

同时, 整个研究区的系统韧性正在逐渐降低, 这使其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都大大减弱,比如台风, 全球粮食价格的波动等等。

应对的策略

国家政策应该优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这将意味着要对现有的种植方式进行较大的改变:比如正确合理有效的适用农药和化肥,合理处置人及牲畜的排泄物,降低水土流失, 控制鱼饲料的应用等等。

然而现实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却使得执行这些政策变的不那么容易。比如农民较低的经济收入,较低的教育水平,缺乏科学的种田的技术指导,以及逐渐老龄化的农业人口等。

快速的城镇化同时吸引了农村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表明采取快速的行动来改革农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新颁布的土地流转改革政策允许农民出租他们的土地给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大型农业生产集团,目的是克服很多家庭型小农业的较低的生产效率。

但是,在一些潜在农业收益较低的偏远的地区推广这样的政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有的证据都显示迫切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技术推广系统,从而来更好的帮助农民来解决上述问题, 这些都需要不同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全球的问题

这不仅仅只是中国的问题, 还将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中国的粮食产量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来提高了5倍, 比人口增长的幅度还要大。

尽管如此,中国生产的粮食却不再能够自给自足。更多的肉类消费需要更多的豆类以及谷物来作为饲料,但国内的粮食生产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些需求。

2012年,中国进口的豆类占了全球豆类贸易的60%,谷物类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尽管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生产的不足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但对中国这个例子来说,由环境的破坏导致的未来农业的不可持续可能会放大这种需求。这种潜在的大规模的粮食进口可能会对全球的粮食产量和价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中国不进行快速有效的改革,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将会在他们每周的购物清单上很快发现,他们正在分担中国农业过度发展所带来坏境破坏的后果。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