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企事业单位揽环保肥差 “阿斗”何时才能扶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16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浏览次数:565

环保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计划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此举必将鼓励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环境监测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各地在环保领域做了很多工作,但环境质量与人们的感受和诉求仍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发展速度过快而转型升级步伐相对滞后等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性问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社会各方面仍将环保工作视为全是政府的事,政府成了灭火队员,左冲右突,防不胜防。

我国的环保事业是在补还历史欠账中起步的,而且发展之初就定下了较高的目标。于是乎,近二三十年来,还历史旧账的工作全由政府在做,防范监管、产品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也是政府大包大揽。政府的强势作为,推动了环保工作,但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比如,一些地方喜欢用运动式的办法搞环保,本来细水长流的环境监管变成了应付一两次达标检查的表面文章。

环保产业被列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环保其实是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业门类,完全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政府大包大揽、过多过细的“保姆式”服务,让这个产业四肢不全。一方面,现有的企业严重依赖政府的资金和项目生存,躺在政府怀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另一方面,环保市场被行政管辖权割裂得支离破碎,一些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难以更有作为。

有组数据很说明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1.5万亿元的环保产值,被全国约3万家环保企业瓜分,环保企业高度分散、规模很小。比如,我国每年新产生城市生活垃圾3亿吨以上,这足以催生一个数千亿元的市场,但是,目前这些垃圾的收集、处置分散在省市县乡不同行政层级的环保、环卫、城建等部门自己经营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不但不能赚钱养活自己,而且大都依靠政府的投入来养人办事。

靠政府喂养的企业只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一些地方政府不放权、不信任市场和社会企业,其背后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部门利益作祟。一些部门只要有利可图的东西,都给自己办的企业包揽,没有利益的领域则两手一摊,要财政兜底办机构养人。这样的机制格局,导致一些政府的环保投入效率极其低下。

生态环境治理和持久改善,必须要有强大有活力的产业和技术作支撑。诸如环境监测、产品推广等过程性、事务性工作交由专业公司后,政府才可能腾出更多精力制订规划、保障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就全国而言,只有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做大做强了,政府的环保工作才可能真正高瞻远瞩,应对从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