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南水”进京:中国水污染治理面临大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22  来源:新华网   作者:魏梦佳 吴植 袁志国  浏览次数:502

秋日的午后,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不远处,浩淼的丹江口水库水波不兴。58岁的“养鱼大王”叶明成驾一尾木舟,缓缓向湖中划去。

120多个养鱼网箱在水面上整齐划一地排列。望着网箱内不时翻腾的肥鱼,这位在水库养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忧心忡忡。不久之后,他的网箱必须全部上岸,而他自己也不得不放下橹篙,另谋生计。

改变老叶人生轨迹的,是将于近日启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项世界最大的生态调水工程,一期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旨在缓解中国北方缺水困局,为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20多座大中城市“解渴”。

而位于汉江之上、横跨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库便是此次调水的水源地。江水将从这里出发,沿着1000多公里的总干渠,经河南、河北,最终抵达终点——北京。为保护北方这口最大“水井”,避免网箱养殖污染水体,湖北省10月起开始集中取缔库区网箱养殖。

其实,为确保调水水质,2006年起,中国政府就开始在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初步改变了污水垃圾直排和水土流失的状况。此项工作涉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43个县市区,区域内人口约为1500万人。

2012年起,中国继续加大库区环境治理力度,共安排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质监测、排污口整治等10大类445个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介绍,截至目前,库区涉及的豫鄂陕43个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已建、在建项目达200多个,占总数一半以上。

如今,在库区各地,一批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湖北十堰市共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77座,可谓全国水污染处理设施最密集之地。

十堰市住建委副主任张丙申说,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工人们需要肩扛手抬才能把材料艰难运至地下,铺设污水管网,“光是管网铺设,这两年就有40多个队伍上千号人投入建设”。

与此同时,河南南阳、湖北十堰、陕西商洛等地一大批污染企业纷纷被叫停关闭。2006年至今,涉及库区的豫鄂陕三地累计关停企业1000多家,有的甚至是发展不错的地方支柱企业。生态治理中,不少地方经历着转型之痛。

“这些年治污环保不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坦言,尤其是许多贫困地区发展欲望强烈,“关停过程艰难,非常不容易”。

痛苦的抉择,持续的努力,换来了水源地多年的水质稳定。国务院南水北调办9月公布最新的考核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二类要求,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达标率为97.4%。

“这些年国家对水源区治污力度很大,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有时还达到一类标准,可放心饮用。”长江丹江口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师柳根说。

不久后,水源区百姓精心呵护的这一汪江水,将一路北上,进入北京,京津冀豫“共饮一江水”的梦想将变为现实,而多年来的水污染治理成果也将面临最终检验。

有关专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加速了沿线省份尤其是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产业升级转型,迫使地方提高环保门槛、淘汰污染企业,“以环保倒逼治污”,有利于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但同时,由于库区各地经济、环保基础薄弱,要守好这库“清水”并长效北送,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根据中国政协牵头的考察报告,鄂豫陕三省库区农村人口约1000万,每年排放污水约3亿吨,一些县镇的生活污水收集率还不足40%。此外,还有量大面广的畜禽粪便污染,其治理难度不容小视。

不少地方官员及群众表示,目前库区还面临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农业面源污染、入库河流污染整治以及地方产业转型和移民安置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仍需国家长期支持和各方持久努力。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