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再生处理技术: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和消毒
《技术指南》详细介绍了城镇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和消毒。常规处理包括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二级强化处理。主要功能为去除SS、溶解性有机物和营养盐(氮、磷)。深度处理包括混凝沉淀、介质过滤(含生物过滤)、膜处理、氧化等单元处理技术及其组合技术,主要功能为进一步去除二级(强化)处理未能完全去除的水中有机污染物、SS、色度、嗅味和矿化物等。消毒是再生水生产环节的必备单元,可采用液氯、氯气、次氯酸盐、二氧化氯、紫外线、臭氧等技术或其组合技术。
《技术指南》强调,城市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应优先发挥常规处理在氮磷去除方面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在深度处理中专门脱氮。
单元处理技术有机组合 保证不同用途水质要求
《技术指南》指出,再生水的主要用途包括工业、景观环境、绿地灌溉、农田灌溉、城市杂用和地下水回灌等。污水再生处理工艺方案应根据不同用途的水质要求,选择不同的单元技术进行组合,并考虑工艺的可行性、整体流程的合理性、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以及运行管理方便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技术指南》针对各种不同用途给出了具体的工艺方案建议。对于向服务区域内多用户供水的城镇污水再生处理设施,供水水质应符合用水量最大的用户的水质要求;个别水质要求更高的用户,可自行增加处理措施,直至达到其水质要求。
风险管理核心:保证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的水质安全
《技术指南》在城镇污水再生利用风险管理中强调,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必须保证再生水水源水质水量的可靠、稳定与安全,水源宜优先选用生活污水或不包含重污染工业废水在内的城市污水。要加强对污水接入城镇排水管网的许可管理,禁止含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超标的工业或医疗等污水进入排水管网。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的核心问题是水质安全。污水再生处理、存储及输配设施运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水质检测能力。另外,应制定针对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并按规定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与设施运行维护
在工程建设方面,《技术指南》指出,工程建设包括再生处理设施、再生水储存设施及再生水输配管网的建设,《技术指出》对选址、设计、设备选择、施工、验收等环节均提出指导建议。
在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方面,《技术指南》指出,污水再生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加强对来水水质的日常监测,应依据污水排放—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三者之间的水质关系,以及再生水用途和水质要求,建立水源水质控制目标。同时,应定期对储存设施进行检查,防止再生水泄漏或污染物入渗;定期对存储的再生水水质、水量进行监测,防止水质恶化;再生水作为城市河道或其他景观水系用水时,在汛期时,应服从统一调度,确保排水排涝畅通。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 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是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重要内容。《技术指南》指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考虑再生利用的需求,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对于暂时没有再生水需求的地方可以在污水处理厂规划过程中预留深度处理设施位置和接口。污水再生处理、储存和输配设施的布局应综合考虑水源和再生水用户的分布,统筹规划。再生水可通过压力管网、河道或供水车等方式输送至用户,管网的布置形式可选择环状或枝状管网,枝状管网末端需设置泄水设施;应考虑输配过程的加压、消毒及维护抢修站点用地等。再生水的储存和输配可充分利用城市景观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