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只治污水不治污泥”的现状
近年来,政府和群众对水环境日益重视,污水处理能力也加快发展。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成运营最直接的结果,是污泥产生量的大幅提升。“带水”势必“拖泥”。污水、污泥这对本家兄弟,本应该谁也离不了谁。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地“重水轻泥”,本应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污泥处理环节,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是污水中污染物的富集和浓缩。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调研预测,到2015年,全国全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含水率80%)产生量将达到3359万吨,即日产污泥9.2万吨。
目前,我国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为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其中,卫生填埋仍为当今国内的主要污泥处置方式。据《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3版)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运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污泥卫生填埋的比例为67.19%,堆肥12%,近18%去向不明。
从数据看,我国污泥大部分得到了安全无害化处置,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监管松懈,我国大部分污泥被简单填埋,并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德刚说,“实际上,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厂的‘老大难’,很多污水处理厂为了省事,就把这块业务外包出去,不管承包商有没有相关资质,只要你能把污泥拉走,怎么处理它们不管。在大城市,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在一些中西部省区,污泥处理处置则更加‘粗放野蛮’,直接就倾倒在河道或者农田里。”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郭振华介绍,污泥含水率高、易腐败、有恶臭,含有重金属、“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的有机污染物等。污泥未经安全处置会对地下水和土壤进行二次污染,且污泥的粗放填埋会导致垃圾填埋场渗滤导管的堵塞,破坏垃圾填埋厂的原有功能。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污泥问题越来越重视,业内专家也不止一次强调:污泥问题不解决,污水问题就不算真正解决。
探索破解污泥处理困局
中国污泥治理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寻找出路。除了用作园林绿化和有机肥原料外,有地方将污泥等城市废弃物作为原料厌氧消化制成沼气,提纯压缩还制成车用燃气。还有地方将城市污泥和餐厨废弃物复合原料厌氧消化,既消除了垃圾,又利用了污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透露,污泥土地利用无疑是一个重要方向。其前提必须满足土壤的要求,而不是仅仅满足解决污泥出路的需求。土地利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不能在同一地点长期超量施用污泥。
“总体上来,污泥处理处置要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戴晓虎说。这“四化”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减量、稳定,主要是指在污水厂或者某些集中区域对生污泥进行“处理”,可以降低污泥外运后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的风险。第二阶段是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合理的安全“处置”,使污泥能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
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说:“我们确实到了该治理的时候。但光靠政府不能解决效益问题,要引入市场机制,最好的途径就是资源化,保证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结合。” 污泥治理市场爆发在即
我国污泥处理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几年各地区污泥处理设施将大量新建,这将带动污泥处理行业工程设备投资及运营需求的爆发。按照每吨市政污泥处理费用为350元计算,年处理2000万吨,整个市政污泥处理产业每年将产生超过70亿元的市场需求,未来污泥处理投资需求规模有望超过500亿元。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政府法规的落实以及技术的发展,市政污泥处理领域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重点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业内预计《清洁水行动计划》今年下半年将出台,后续相关政策会快速跟进,有望进一步解决污泥处理收费问题,这将对整个污泥处理行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推动污泥处理的快速爆发,污泥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领域将蕴含重大投资机会。
污水和污泥——这两者可谓“孪生兄弟”,不可分割。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目标的达成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政府及社会公众应提高对污泥处置的认知,提高污泥的财政补贴费用,加大污泥处置的监管力度,加速污泥资源化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污泥的蓝色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