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一个以比利时科学家冈特•鲍利为首的“蓝色经济”的流派。中国水网环境平台关注蓝色经济,是因为它的理念与我们国家当前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非常吻合。我们相信蓝色经济理念会在经济领域形成一股潮流,在中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环境产业与蓝色经济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度,实际上很多环境企业都在以自己的产业理念在进行不同的产业实践。蓝色经济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到中国的环境产业?
环境产业收益基于社会排污的成本?
环境保护的行为是人类针对污染和掠夺性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平衡行动。在过去的时代中,人类社会为了保持必要的经济发展,不断索取资源,排放污染,然后获取了超额利润。环境产业实际上是在通过产业的力量,把污染尽量去除和消纳。因此,一般意义上看,环境产业是人类社会为了平衡掠夺性经济而产生的成本性产业。
因此,环境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基于其他产业成本的理念,即:环境产业的收益是基于社会排污的成本。在现有经济模式下,环境产业总是处于污染排放的“管道末端”,去做“清道夫”的工作。环境产业的发展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即便是可持续发展,也始终无法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人类经济一直在发展与环境的两相平衡中摇摆。
蓝色的自然法则:
正如蓝色经济理念所介绍,地球近上亿年的生物进化史,实际上是藻类、真菌、微生物、植物、动物这“五大王国”循环演进的历史。五大王国之间秉承可持续的循环理念,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演进。我们分析发现一些被忽略的自天然法则:
其一,自然界永不停息地每天所创造的价值总和,其实远远大于人类生产的价值总和,绝大部分价值并非人类劳动创造,但是绝大部分自然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参与社会分配。
其二,人类的生产中人为切割生态循环,追求个体最优,会让个体感到价值激增,但是从社会总体价值而言,总体收益量可能小于损失。
其三,随着人类利益的膨胀和认为能力的加强,地球生态系统正面临系统性崩溃,立足个体利益的价值规则正在改变,也必须改变。
师法自然:
蓝色经济的核心是师法自然。大自然五大王国形成彼此共生关系。比如:一棵树苗,它在自然的哺育下,自然地生长为参天大树,并没有侵犯任何“他者”的利益。不仅如此,它还始终利“他”,利土壤、利鸟虫,让人类可以消暑纳凉,始终在不断凝聚和创造着财富。它不断吸收的只是没有经过社会经济对价的空气、水分、二氧化碳。因此,大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蓝色经济模式的载体单元。
蓝色经济落地于产业
蓝色经济“师法自然”的观念,其实与中国道家文化倡导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道法自然”的思想只应用在哲学领域,会推导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而将“道法自然”应用于经济领域,形成师法自然,在经济领域落地,将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环境行业的企业进行实践。体现在:
第一,引导产业利用自然循环,不消耗自然能源和资源创造财富增量,而不是简单运送自然资源而获利。第二,实现自然规则的人工利用与强化,并做到生产环节的零排放。第三,让企业减少外部依赖,在细部上实现单元优化、建立微循环,而非单一环节的全球化。
蓝色经济作用于产业生态
蓝色经济也可应用于产业合作,讲求产业主体对于局部的优化,不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干扰。产业主体的获益,并非千方百计地通过挤压上下游获利。产业的共生是基于共同协作所产生的利益增量,产业主体间共同分享这种增量,而不是像既有的经济模式一样——甲方的收益一定基于乙方的成本。
蓝色经济为环境产业升级与转型指明路径
到目前为止,环境产业仍然囿于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排放末端。但同时,环境产业发展方向与蓝色经济理念所倡导的方向也最为契合。这意味着:在环境产业中推导蓝色经济可能最为便利,获利可能也最大。
产业重心从末端转移到经济运行过程、从单元转化为系统、从局部转变为全部,这是在蓝色经济的思想启迪下,在思维层面可能发生的转变。结果可能使既有的成本性环保发展成为支配性环保。
蓝色经济的一百多个鲜活案例还提示我们:要对无物权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挖掘与对价。比如:治理一条河流。我们往往只计算工程投资的环境修复成本费用,而忽略了修复河流之后所产生的自然生态价值。我们在生态净化环节里,如能有效地把生态价值增量覆盖到环境产业的上游中去,这样的企业一定可以获得高额收益。
蓝色经济还告诉我们,产业主体之间应该形成共生关系。产业界如果结成生态族群,共同协作定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蓝色经济理念为生态族群构想提供了最可靠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