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产生污水,污水被治理之后会产生污泥,而污泥靠传统的填埋,则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个难题,将在明年“终结”,这些污泥将通过热能转换,发挥“余热”。而实现由“泥”向“热”的转变,得益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污泥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该项目投产之后,日处置污泥可达1500吨,年发电量达3.1亿度。
污水处理衍生污泥难题
针对企业生产带来的大量污水,近年来,温州开发区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上始终力度不减。尤其是2010年8月,开发区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继萧山、宁波之后,我省第三个拿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的国家级开发区。两年来,该区以清洁生产方法、生态工业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生态化建设与改造。
据悉,目前开发区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两座,分别是开发区滨海园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两厂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可达每日8万吨。在建的第三污水处理厂,于2011年12月份进场施工,建成后,金海园区(丁山垦区)企业排出的污水将会得到及时处置,从根本上提升园区内水环境质量。
这三座污水处理厂,都采用民营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BOT模式。在工艺处理方面,污水处理厂运营企业、温州洪城水业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伟东介绍,三座污水处理厂均采用“硅藻精土处理剂+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建设投资省、运营费用低等特点。
但是在污水处理厂外,记者看到,污水处理完毕后分离出的污泥,就堆放在厂区边的临时堆放场。按照传统方式,污泥会被填埋、制作成化肥、砖瓦等,但近年来,这些传统方式都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譬如填埋,很容易对地下水的水质造成破坏。为此,开发区积极探索“变废为宝”的途径。
污泥变“煤”企业破题
作为“变废为宝”的重要途径之一,污泥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是被普遍看好的项目,于2011年12月份启动建设。
“项目主要承担温州市区各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以及开发区滨海园区规划范围内的集中供热任务。建成后,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将通过综合利用被用来发电供热,实现循环利用。”该项目总工程师翁宣文告诉记者,污泥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位于金海园区(丁山垦区),总投资6.6亿元,分两期建设。建成后,日处置污泥可达1500吨,年供热达到200万吨,发电3.1亿度,可节约标煤约2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500吨,可利用中水420万吨,生产硫酸铵化肥1.3万吨。一期建设计划共投资4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2亿元,预计2013年底投产。
在污泥“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有一个步骤至关重要,即污泥干化。污水中分离出的污泥往往含水率高达80%,不能直接用来焚烧,必须将含水量降至40%以下才能当作“煤炭”。翁宣文介绍说,传统的污泥干化,大多采用蒸汽干化,投资大,处置成本高,且在干化后的污泥块降温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的臭气,有诸多弊端。为此,他们通过在反应器里增加一定的热量和压力的方式,来挤破污泥中的水分子,来达到干化的目的。干化后的污泥焚烧,将大大减少标煤的消耗,从而真正实现由“废品”到“资源”的转变。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还可作为污泥综合利用项目中所需的冷却水:“实现水和泥的再利用,是该项目最大的亮点。”同时,热电联产项目为周边十公里辐射半径的企业铺设管网,实现集中供热,让许多小锅炉下岗,无疑是减排贡献大户。据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获得政府720万元的奖励性补贴,明年还将争取3000多万元的补助资金。
开发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和污泥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均为开发区全面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重点工程,也是开发区“十二五”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项目。开发区市政环保局局长焦连华告诉记者:“对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余热,在区内企业或区外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的物质线性流动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转变,最终实现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是开发区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