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年来广东砸下重金治水,南粤母亲河却依然无法摆脱严重污染入海的归宿。
5月27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2013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下称《公报》)显示,2013年对珠江、榕江、练江等主要入海河流开展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上述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营养盐、重金属和砷等污染物多达117.63万吨。其中,由珠江八大口门径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就达93.06万吨。
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数量不在少数。在广东省纳入监测的82个各类代表性排污口中,共有29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市政污水排污口,在42个市政污水入海排污口中,有25个排污口排放的污水超过广东省地方标准,超标率接近60%。
生活污水排放之忧
珠江口水质污染已非新鲜事。2012年环保部公报显示,珠江口和长江口、渤海湾等五大海湾“水质极差”。尽管此后广东官员出面表示“无数据说明珠江口水质最差”,但珠江口的水质污染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公报》显示,与2012年相比,广东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有所下降,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为10.3%,较2012年上升3.8%。主要的污染区域集中在珠江口海域,污染物主要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广州、东莞、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城市的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在《公报》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陆超华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称,珠三角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因此污染也较为严重。珠江口的三类污染源(陆源、大气沉降、船舶等海上污染)中,陆源是珠江口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后两类仅占污染来源的1%左右。
而在陆源排污中,市政污水又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公报》显示,在82个排污口中,有47个排污口的污水入海量可测。这47个排污口年入海量为2.56亿吨,其中市政污水(1.28亿吨)占了一半,其次是排污河和工业废水。市政排污口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数量也最多,为0.91万吨,占总量(1.69万吨)的53.42%。其次是工业废水和排污河。
为何市政污水排污是造成珠江口海域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陆超华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有些无奈,他说,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都没有经过污水处理厂通过市政排污口直接排到了海里。广东几乎每个县都建了污水处理厂,珠三角甚至每个镇都建了,但由于管网建设滞后,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并不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一篇名为《珠江口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讨》的论文中提到,近年工业废水直接排海量比以往有所减少,但生活污水和海上污染物排放量却有增加趋势。
此外,《公报》还显示,海面漂浮的垃圾有78.1%来自于陆地,21.9%来自于海上。主要为塑料袋、木片、金属片和树叶、树枝等其他物品。其中尤以塑料袋数量最多。
“中毒”的白海豚
近期香港的一项研究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白海豚身上。这种上世纪60年代在珠江口和厦门海域随处可见的美丽生物近年来却成为濒危物种。
香港的这项研究显示,在香港水域与珠江口的白海豚体内积聚了大量有机污染物,长远可能会濒临绝种,预计珠江口的白海豚数量会在未来60年大幅减少七成。
根据《公报》,2013年累计识别1692头中华白海豚,处理中华白海豚死亡案件3起。而白海豚的主要家园—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质总体一般,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或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由于海水污染,鱼类等海洋生物在恶劣的水质中逐渐退却。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曾对媒体表示,离珠江口比较近的河网,水质很差,由远走近会有臭味,水呈黑色。里面的鱼类种类有几十种,水面鱼量(每平方公里水面的含鱼量)只有几吨。与之相对比的是,到珠江上游地区二类水质中,大概有100种鱼,水面鱼量有上十吨。
大投入治理过程污染
针对陆源排污,政府已经在下功夫。2009年,广东省财政将海洋环境保护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从2009年到2013年共安排资金31.77亿元,其中27亿元用于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向海洋排放污水。这还不包括珠三角各市砸下重金治水。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更是有过“一天一个亿”的治水壮举。
为何砸下重金治水却收效甚微?甚至2013年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的海域面积比2012年还要增多?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巡视员在《公报》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河流的治理过程非常漫长,并且由于去年台风多,降雨量大,把农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都冲进了海里。
针对珠江口的治理问题,本报记者此前曾采访过多位专家。他们均表示,要科学评估珠江口的承受能力,给出各河流允许的入海污染物容量,从陆源污染控制中,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保护近岸海域水体质量是十分有效的办法。
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下称“珠江委”)目前正在做这件事情。珠江委教授级高工李学灵告诉,珠江委根据各个水功能区的不同要求,制定了各水功能区的限制纳污排放总量。目前这份报告已经过流域内各省有关部区协调,上报水利部,正等待国家批准。如果哪个河段排污总量超过了限制排污总量,可以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来要求地方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