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到武汉,再到靖江,两个月内三起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暴露了我国饮用水安全隐患重重。
人人都想知道,中国饮用水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标准太低,是自来水企业技术落后、没有责任心,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还是排污企业丧德?
从源头到龙头,症结究竟在哪儿,出现问题又该如何应急,现行供水体制存在哪些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日前在江苏省住建厅水处理服务中心、苏州市水务局、华衍水务(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4华衍水质论坛”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晓健,他曾多次参与国内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供水工作。
江、河水源风险最大
记者:原水保护是确保自来水安全的根本,近年来发生的绝大多数饮用水安全事件都是在原水出现问题,目前国内饮用水水源的状况如何?
张晓健:我国供水分为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两大块。其中,城市供水包括全国600多个城市和县城,供水量每天约3亿多立方米,80%左右是地表水水源。地表水的情况是容易受到污染,一类是江河,一类是湖库。实际上,封闭半封闭的湖库其污染是相对长期性的,周边有多少污染源是说得清楚的;而另一类是河流,河流有上游,哪里有工业企业或者居民点,中国人口高密度的现实之下,这些污染源很难说清楚。有些污染源也不是本地域可以控制得了的,河流的保护难度大得多。现在的做法是划水源保护区,比如以江、河为水源的饮用水水源的陆域保护区分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但再大也没法把整个河流都保护进去,所以以江河为水源的自来水厂,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水源污染情况。这不仅是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而是江、河水源确实存在的风险。
突发性污染主要包括四类原因:第一类是生产事故,像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导致苯泄漏;第二类是交通运输事故导致化工原料泄漏;第三类是企业偷排;第四类就是自然灾害。这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所占比例是三分之二,第三类企业排污占三分之一。不论是以上哪一类都是很难控制的。
应急监测VS停水决策
记者:一旦突发污染事故发生时,最有效的应急流程是怎样的?
张晓健:关于应急,国家有应急预案,要求事故发生以后首先要及时上报,不能瞒报、漏报。第二是应急处置,各地都有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但尽管有这些规定,实际处置起来难度还是很大。最大的难度就是事发突然,态势原因不清楚,所以第一时间很难做出整体性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时间往往是赶快进行应急监测,搞清楚事故的原因和发展的态势,然后根据态势做出应急处置和决策。
记者:结合近期发生的几起污染事件,公众质疑最多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反应速度,比如会提出“瞒报40小时”等质疑,常规检测需要多长时间?
张晓健:比如发现水有味道,首先水不应该有味道,嗅觉是一个指示,表明出问题了。如果等你判决出味道来源是什么,即使用现在先进的检测方法,将生活饮用水标准中的106项指标全部检测一遍,一个检测站至少需要一周时间,24小时不停歇也要两到三天,甚至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污染物不在106项之中,当发生这种突发事件,自来水公司从安全角度考虑,妥善做法应停水。
记者:停水为城市带来更大的安全和卫生等风险,是否是必需的应急措施?
张晓健:近期的江苏靖江自来水污染事件,因为靖江这个城市有应急备用水源,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切换到备用水源,所以可以决断停水。
对于水源单一的城市来说,停水确实也存在风险。现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也正在和住建部、环保部共同加紧制定具体管理办法,让地方产生问题后有规章制度可依,但现在还暂时没有更详细的规定。
标准项多于欧美
记者:去年杭州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原因调查持续半年多,近期的江苏靖江目前仍未查清污染物到底是什么,这是否说明我们现有的106项生活饮用水标准还是不够多?
张晓健:不能这样说。首先,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确定的原则:第一是有危害的;第二是经常性可能出现的;第三是有代表性的,往往代表一类;第四是有检测技术的;第五是经济上可以承受的。标准不是越多越好,反过来也不是说标准内的物质都达标就代表是安全的。
但我国的现行标准是跟国际接轨的。目前美国标准是98项,欧盟是52项,我国标准跟欧盟相同的项目是31项,浓度限制相同的是15项,严于欧盟的是10项,宽于欧盟的是6项;跟美国项目相同的是50项,有9项限值相同,严于美国的是24项,宽于美国的是15项。之所以有所不同,是根据本国的国情,我们的标准制定基本参照系不是按照美国,也不是欧盟,而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是考虑世界各国情况,所以我们的标准基本跟世界卫生组织的限值相同。
记者:盘点近年来的饮用水污染事件,你认为最主要的根源是什么?
张晓健:饮用水标准只管水的健康,但是怎么监管是另一回事,这是风险控制问题,目前国家做得不够。
对此,我提出八点建议:第一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第二是信息要公开,第三是老旧设备供水设施要更新改造,第四是加强应急供水的能力建设,第五是供水体制问题,第六是加强对水源地的监管保护,第七是县镇和农村给水问题,第八是加强科学研究。
政府和市场如何平衡
记者:目前的城市供水体制存在哪些根本性的问题?
张晓健:应该是由政府主导的专业化运营的供水体制和产业政策。首先是政府主导,供水是民生问题,自来水不是市场竞争的产品,谁的质量好、谁的价格低,公众自然会选择。供水是天然垄断的,所以政府有保障民生的责任,所以要加强监管。第二要专业化经营,它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这决定了供水是市政公用行业,政府有职责,但不是政府来供水,不是政府来保安全,政府要通过专业化公司来运作。第三我们的产业经营模式,目前产业经营模式是按照地域划分,各市有各市的自来水,各县有各县的自来水,有些镇、县的自来水公司多种经济体制,卖给私人,卖的时候,不是按照技术水平,谁出价高,就卖给谁了,这种情况下怎么保证高水平,这就是体制问题。
水务部门来怎么保证供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实际这是一个市场机制,我们是搞大市场,还是搞小市场,是搞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市场,还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区域化的市场,选择高效率高水平的公司。比如上海,周围区县的小自来水厂都关掉了,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
记者:还有资金问题,有很多供水企业“吐槽”, 地方政府“拍脑袋”定价,自来水公司入不敷出,苦不堪言。
张晓健:这是财政政策,我们供水现在是发改委定价,企业经营,但是后面一句话是“自负盈亏”。自来水作为公共产品,政府在定价的时候考虑的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百姓承受能力以及社会多种因素,包括节水意识、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政府往往“哭穷”,高兴就多补贴一点,没有保证,而企业面临着水源地污染严重,处理成本不断上涨,目前全行业来看,城市供水是亏损的,只不过亏得多亏得少而已。
供水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企业管理、加强监测、老旧设施改造方方面面都牵涉到投融资,我们现在不是没有钱,而是很多人想投没有渠道。越投越被动,越投越亏,企业没法可持续发展,所以体制是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