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上世纪50年代北京龙须沟改造工程的亲历者手稿,日前被著名红色收藏家王金昌收藏。这份用钢笔书写的手稿,是时任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龙须沟工程设计和施工总负责人陈明绍于1950年7月13日写的《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手稿披露:1950年2月,北京市第二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在治理北京污水沟时,决定首先修建龙须沟下水道工程。龙须沟工程的概算占到了当时全市卫生工程局全年预算的近1/5。
来历
龙须沟如何变臭水沟?
王金昌感慨,老舍的话剧《龙须沟》,讲述的是经过文学提炼的一段精彩故事;陈明绍的工程报告,展现的是这项著名民生工程的历史图景。手稿抒情优美的文字,不似出自一位严谨的工程师,倒像出于一位作家。“龙须沟是1条宽2米多的明沟,在外城的东南角,沿着天坛的北墙曲曲折折东行,至天坛东北角折而南下,出水关入南护城河,蜿蜒3000多米。”
北京龙须沟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在清《宣统北京城图》上,此河道被标为“龙须沟”,从此得名。
清宣统年间,这条沟还很宽,当时有2丈多,水流较通畅,周围环境尚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战乱和政府不作为,河沟没有彻底地疏浚过,沟底日益淤浅,只留下1条很窄的水道,逐渐成了垃圾场,最后变成只有1条宽2米多的臭沟。
现场
垃圾成山刨至5米见地
1950年2月中旬,北京卫生工程局勘察时发现,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很坏,大多是垃圾平填起来的,刨至5米以下才见到原始地面。
陈明绍写道:“黑色的污水上浮着一层光亮的气沫,每到夏季苍蝇整个填充了这条沟,白色的蛆尾巴上都生着大辫子;臭蚊子咬在人身上就是个大包。这里的人们,一年要有九个月闻着沟里刺人脑髓的臭味。”“由于潮湿,孩子们都生着疥疮。肠胃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率,这儿占着很大的数目。”
老舍的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面世于1951年,如今,走进龙须沟,看到矗立在小区的小妞子的塑像,她掉进臭沟被淹死的情景,还深深刺痛着人们的心。
王金昌经询问龙须沟的原住民得知:“龙须沟附近居民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手工业者。为了靠东晓市、天桥近,买卖旧货、古董方便,即使那臭气冲天的龙须沟边上挡不住风雨的破房子,每月也要二三十斤小米的房租,但是人们也只好忍痛住了下来。”
改造
铺水道龙须暗沟今可见
《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记载:市卫生工程局经慎重研究,采用了最后的第七计划,即决定在晓市大街及永定门大街新建洋灰管沟及双孔沟两条,将上游来的污水分两路排出,一路出永定门水关,一路入旧龙须沟下游;旧龙须沟上游待工程完成后即予废掉,并沿旧龙须沟在金鱼池大街建30厘米至90厘米管沟一条,宣泄当地雨水及污水。这项工程5月16日起正式开工。由于这一带街道很窄,两旁的建筑物也不太坚固,下管、运输材料都要使用人工,给工程增添了很多困难。在工人及工程司的紧密配合与努力下,这些困难得到了解决,现在正日以继夜地加工赶修中。
到《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完稿的1950年7月31日止,龙须沟一期工程竣工,永内大街东便道、东晓市大街、金鱼池大街和天坛北坛根4条下水道干管被成功埋入地下,龙须沟西段6070米的明沟被率先填平。
今天龙须沟早已改为暗沟,水从下水道通过,但在天坛东门一带的红桥和金鱼池街,仍可看到龙须沟流出的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