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环保局日前公布11月50条(54段)河涌水质,有35条未达标,“劣V类”的有23条(25段)。多条河涌氨氮超标严重,车陂涌等5条河涌氨氮超标达10倍以上,白海面河涌氨氮超标高达26.8倍。
其实,仅众多河涌水质不达标这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在治水继续发力之下还出现水质逆向“严重下降”的境况,则让人颇感纳闷。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几个区水务部门解释河涌水质出现反复的主要原因时均坦承是“截污不彻底”。
然而,在广州历年尤其是那场“一天一个亿”的规模空前的治水行动中,策略上不仅没有忽略河涌的截污整治,而且实施“雨污分流”、大建污水处理设施、严控污染企业污水排放等就是确定的重要着力点。这与众多城市的治污成功经验相吻合,为何广州还是落下了截污不彻底的病根?
提到“截污不彻底”,最易让人联想的,就是上一轮治水480多亿总投入中145.5亿元“雨污分流项目资金”的去向问题。这笔投入最终工程估算被指“缩水”为44亿多元,雨污分流工程计划实际仅完工三成,其余100多亿资金被疑“挪用”于河涌景观工程,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因为雨污分流名不符实、截污不彻底的遗患,除了水质监测数据,并不缺具体的实例。猎德涌就是其一。近日媒体披露历经多年数番整治的猎德涌出现“污水全面入侵”的尴尬现象,天河区建设与水务局予以否认,但不得不承认亚运前建设的截污管网确实存在管网混接、漏接、错接等低级错误及住宅小区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猎德涌的问题。这类情况在全市恐怕并不少见。
直到最近,面对部分河涌水质反弹、严重下降的不堪,“截污不彻底”的根源得到承认,虽然那些“打水漂”的投入已经捞不回,但对于新一轮的治水应当可为警示。
需要提出的是,广州已确定2013年至2016年再投入140个亿展开新一轮治水,同时计划投入250亿元建深层隧道系统,为了“水更清”的目标可谓不遗余力。然而,在具体的措施上,作为截污重要手段的雨污分流却似乎并不被十分看重。尤其在东濠涌深隧试验段的论证中,雨污分流的措施几乎被忽略不计,基本已经认定挖深隧就能包治百病。
由此,不能不拷问:广州真正的“科学治水之路”在哪?一次又一次巨额投入如何做到不打水漂?宏观的辩证早已有之,诸多疑窦待解,姑且免去赘述。只说截污的问题,截污是治污的必由之路应该没有疑问。既然水质反弹源于“截污不彻底”的病根已认同,找到了着力点,如何对截污管网构建充分论证,加快建设,加强养护,同时强化问责机制,消除污水管网混接、漏接、错接等低级错误,严控偷排现象,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治污,无疑已经不能轻视乃至懈怠。否则,治水就很难说已经走上标本兼治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