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把污泥作为一种潜在的、可以暂时过渡的问题,而应该作为国家一个节能减排硬指标,和“十一五”期间的污水处理COD减排指标一起并列,将其变成国家行为,切实加大力度。
填埋肯定比乱扔好,但是得找到场地;焚烧肯定比填埋好,但得治理好烟气;农用比焚烧好,但得严格管理。
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长期以来是政府职能部门和技术界集体缺位和失职造成的。我们没有把污泥处理作为污水处理的一个必备环节,现在需要补课。
编者按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要达到70%左右。这个目标相对之前有所下调,但专家认为,以目前的政策落实情况判断,仍难以完成。此前,《“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
随着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污泥产生量增长迅速,但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为什么我国污泥处置之路如此坎坷?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的技术路线该如何选择?破解污泥处理处置难题,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本版将综合业内专家观点,探讨污泥处置的解决之道。
中国水协排水委员会主任、原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
应作为节能减排硬指标
今后建污水处理厂,没有污泥处置工程就不该批
现在,我国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4亿吨/日,但在污泥处理处置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惑,在技术抉择、工程实施方面进展迟缓。
我国的污泥处置之路走得很不平坦,污泥产量一直在增加,污泥处理处置能力也在增加,但这两个“增加”的幅度不一样。所以,我国现在的污泥处置总体状况相对来说更差了。大部分污泥都称不上妥善处置,只是简单地弃置和堆埋,这都会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环境治理效果。
北京、上海等城市大概有50多座有污泥消化设施,但只有十几座在运行。在污泥消化过程中,国内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实践经验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运作方式有所欠缺。
在国外,污泥处理的趋势还是回归土地,填埋的份额很少。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污泥的土地应用只有30%,2005年已经达到66%。所以,国外污泥处理处置中,消化是普遍的,填埋正被逐渐禁止,焚烧在逐渐减少,而在消化技术上,热干化和堆肥是主要技术路线。
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2009年,我国污泥填埋比例约为52%,其他的不足30%。虽然这几年无害化处置技术有所发展,但污泥总量增加了,填埋比例已经达到62%,其他的不足20%。这说明,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是迟缓的,与污水处理的进展是不匹配的。
污泥处置不到位,是不是资金问题?实际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资金需求,相对污水处理整体投资来说是有限的,关键是运行费用让一些地方政府力不从心。
对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有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对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认识。不能再把污泥作为一种潜在的、可以暂时过渡的问题,而应该作为一个国家的节能减排硬指标,和“十一五”期间的污水处理COD减排指标一起并列,将其变成国家行为,切实加大力度;
第二,完善管理政策、法规,污泥处理处置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
第三,制定污泥处理处置规划,污水处理规划和污泥要规划一体、建设一体,不能只建污水处理厂而抛开污泥处置。现在很多省市没有相关规划,如果没有污泥设施建设规划,选址将是个难题;
第四,污泥处理必须与污水处理同步实施。未来在“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期间,大概还要建几千座污水处理厂,如果没有污泥处置工程就不应该批;
第五,抓紧落实污泥运行费用,建议购买公共服务,解决运行费用不足的问题。在具体技术路线上,建议优先选择污泥消化,也可以考虑生物干化、热干化工艺,在一定阶段内可发展一些和热电、水泥、建材开展的协同处置,但这只是短期行为,长期行为应该还在污泥消化这个体系中。
此外,要对上游的废水排放和下游的污泥处置进行科学监管,从整个指标、责任、政策、监管着手,建设完整的管理链,使污泥处理处置能够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