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制定“基于清洁生产”的工业污染防治产业政策
据中国水网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工业废水市场分析报告(2013版)》,到“十二五”末期,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将达226亿吨,“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展望未来,工业废水的市场空间无疑是广阔的,但与此同时,其中也依然存在一系列制约行业发展的障碍。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影响工业废水行业的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水网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
由“可有可无”到达标排放
回顾工业废水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王家廉认为总体来看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国家日趋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下,这些年在项目的执行上是有所改善的。“十五”以前,我们的任务是完成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由最开始的“可有可无”,到大部分的污染企业基本完成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这是很大的进步。但在前一阶段,很多处理设施都只是摆设,环保局对于运营的监管是有所缺失的。第二阶段,即“十五”、“十一五”以来,国家着重加强了废水治理设施运营方面的监管力度,达标排放相比以往有很大改善。进入“十二五”,不仅中央、省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地级、县级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加强。企业层面,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废水治理都比过去变得更加规范。
突破废水治理瓶颈需要“物美价廉”的技术
尽管近年来国家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工业废水的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工业废水偷排引起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要真正突破废水治理瓶颈,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家廉指出,对于煤化工等一些细分领域的难处理废水,即使生产企业有积极治理的意愿,但限于管理水平有限,仅凭其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和治理设施的高效运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为重污染企业提供可靠、实用的技术, 物美价廉的服务。目前的瓶颈之一在于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使用者和技术研发者之间的高效传导机制。一方面是工业企业缺乏可供选择的治理技术,另一方面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形成的大批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应当鼓励第三方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的成长,建设、优化技术推广平台,促使工业企业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获得适合其特性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制定“聪明”的产业政策
王家廉提出,现阶段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主要集中在末端,较少进入到过程控制和污染预防,没能很好地贯彻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这在给末端治理带来较大压力、付出很高代价的同时,也不利于污染减排的控制。比如现在的重污染地区山西、河北,其支柱产业都是煤化工、钢铁、电力,这些行业同时也都是重污染行业,怎样使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则是要制定“基于清洁生产”的工业污染防治产业政策,从法律、规划、技术、管理的角度引导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从被动治理转化为集约化的过程减排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主动防治,从根本上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物产生指标,从而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持续性协调发展。
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研究院 黄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