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生产工艺项目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国家对此明令禁止和淘汰。而焦作市中站区府城村村民近日向东方今报记者反映,该村周边仍集中着一些非法废旧塑料加工作坊。尤其村后有一个黑厂区,“是个污染大户”,聚集着多家作坊,利用地膜、鞋底、饮料瓶等废品原材料扎堆生产,排放大量工业废气和污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13日,东方今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废品成山,怪味够呛
13日上午,雨。
根据村民反映的地址,东方今报记者来到位于焦武路与晋新高速路桥交会处西南角附近的“黑厂区”。
被耕地包围的生产厂区是一片砖混结构加简易板房,占地近百亩。一条水泥路贯穿南北,路南西部大片厂房被拆,显得有些空旷。
路北和路南东头集中着多家加工点,路南东头更是“扎堆”着七八家,每个工厂的院子里,饮料瓶、废旧编织袋、打包带等废品堆积如山。一些厂房车间的小烟囱正冒着浓烟,一条窄窄的砖砌明沟淌着浑浊的污水。刺鼻的怪味在雨天愈发呛人。
东方今报记者走进一家加工厂,两名满身油污的男子,正在一条狭长的机械加工设备旁忙碌着。
据观察发现,这是一种热处理废旧塑料造粒设备。塑料废品先经过水槽清洗,打碎后传送至加热设备,通过电加热融化的塑料被拉成粉条状的长丝,经机械切割成约5毫米的白色或褐色塑料颗粒。即为成品。
工人介绍:集中在该区域的加工点规模不一,小厂一天可生产1吨左右,大的一天能产3吨多,“每吨能赚三四百块钱”。
“设备也就两三万,整个下来,投资六七万就能开厂。”工人王先生介绍说,他来这里快一年了。
“有啥事找他就行”
在厂区临主路的墙上,张贴着收各种塑料废品的广告海报。
一家工厂的老板告诉东方今报记者,他们都是在此租地办厂,每亩地带厂房年租金1万元。“有人来查,让他们找马小根就行了。他是房东,我们都是租他的地。包括水电的事,有啥事,找他就行了”。
据了解,这些废料在加工成的颗粒用途广泛,可用于煤气管道、玩具、机动车部件等塑料制品的制造。而这种成本低、重污染的简易再生资源加工,则是国家早已明令淘汰的工艺技术。
城府村村民介绍,这块地10年前曾是一家拘留所,搬迁后拆房还耕,成为村民的蔬菜种植田。去年,这里被马小根开发成连片的厂房对外出租。被占耕地有90亩,全部是非法占地、非法建筑,入驻这里的塑料颗粒加工厂没有任何手续,废气随意排放,废水直接排进了附近的蟒河。
蟒河变成“阴阳脸”
厂区过道的排水沟,污水泛着白色泡沫向南流去,明沟也变为暗渠。
顺着排水走向,记者寻到一墙之隔的蟒河。
蟒河河面约两米宽,自西向东在厂区后变成“阴阳脸”。上游西部河水清澈,经过厂区排水沟的“洗礼”,水质立时变得浑浊,水里冒着气泡,漂浮着塑料薄膜。
以蟒河为界,北侧是府城村地界,南侧是灵泉碑村的菜地。
正在浇地的灵泉碑村村民说,以前他们都是用蟒河的水浇地。现在水污染太严重了,上游的水还能用,“下游村民就不敢放心使了,菜都被‘烧’死了。离塑料厂近的,麦子长出来了,都没有麦穂”。
“自从有了这些塑料颗粒加工厂,水质一天天变差。”灵泉碑村村民王先生说,他们也知道,村民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问题,但到最后都不了了之,没有解决。
“环保来查这好办”
随后,东方今报记者以想租地开办塑料颗粒加工厂的名义找到了该厂区的管理者马小根。
马小根40多岁的模样,他明确告知这里每亩地的年租价是1万元,电价每度1元另算,用水则要建厂房自己打井,不用掏水费。
“咱们排污是直接排到地下,再说咱这是变废为宝,污染其实不算严重。”马透露说,这里一共有近20家塑料颗粒生产厂家。
马坦言,现在租地不是时候,最好等到年底再来。他指着路南西侧的残垣断壁说,中站区不久前曾对这里的违法建筑进行执法,因为东部的厂房盖得比较早,现在还在“挺”着。
东方今报记者询问当地环保部门是否会来查处,马称,“环保来查这好办,打发打发,说说就拉倒了”。
记者追问如何打发,马小根没有多谈。
对此,东方今报将继续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