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富强,政治建设的目标是民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文明,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和谐。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党的十八大报告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有人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文明,还有人说应当是美丽。实际上,要真正认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认清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处的位置。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3个视角来认识生态文明的地位。
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本原性回归。
儒学大师梁漱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3种文明,即向外用力的西方文明、强调人际和谐的儒家文明和向内用力的印度文明。
这3种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态度完全不同。西方近代已经形成的现代文明要求征服、驯服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一切为人类服务,为满足人类需求可以不计任何后果。印度文明则重视人与内心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任其自由发展。
而中华文明在强调人际和谐的同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双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目前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中国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局面,它更是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本原性认知的一个回归过程。
从人类文明进程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观彻底转型的集中体现。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前两者都依赖土地而生。工业文明以资本为生,资本有扩张性和掠夺性,最后必然走向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类内部关系的紧张。
生态文明则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同于匍匐于大自然的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更是对征服大自然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文明却希望通过人类的知识和智力,把工业文明的劣势最小化。由此可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文明来推进,能使社会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观的一次彻底转型。
从“五大建设”内部关系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笔者以为,这句话把生态文明摆在了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如果从关系的视角来解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平行的关系,它们共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它在逻辑层面上所处的位置应当更高一些。而且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内在地贯穿在前四大建设之中。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原则和制度等都必须贯穿于其他四大建设的全过程。不仅经济建设要以生态文明为基本准绳,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也要把生态文明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下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五大建设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如果从以上3个视角来分析,可以说这种观点只能说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应当说,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的地位是特殊重要的,它在总格局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我们要把对生态文明地位的这种认识,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只有在这种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