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地方新闻 » 正文

杭州:“五水共治”按下运河治理加速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昶荣  浏览次数:9015

盛夏的杭州,尽管有几天气温直逼40摄氏度,但京杭运河拱宸桥边的游客依然熙熙攘攘。这里碧波荡漾,两岸绿柳拂堤,与“天堂苏杭”的美誉相得益彰。

  很多拿着自拍杆和拱宸桥合影的游客并不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杭运河杭州段曾经鱼虾绝迹、臭气熏天。1980年左右,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水质更是跌入谷底。

  然而,此后的30多年间,从以截污、调水、疏浚等为主要治理方向到“五水共治”新模式,京杭运河杭州段经过几轮治理,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

  灵动的运河成了城市排污沟

  穿城而过的运河让杭州城变得更加灵动,但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在污水处理系统完善之前,运河所流经的1113平方公里内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会排进来。不知不觉中,运河变成了“污水沟”。

  工业污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当时林立在运河两岸的浙江麻纺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市第一棉纺织印染厂等大型工厂。另一方面,京杭运河杭州段是杭州主城区水位最低的地表河流,自然成了全市各类河水、地表径流和众多支流的主要受纳水体。本来自净能力就很弱的运河,面对不断排入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几乎毫无应对能力。

  当时只有21岁的陈建明从家乡江苏徐州来到杭州当运河护河工,吃住都在船上。他至今还记得,当时因为运河的恶臭自己几乎没有胃口吃饭,参加工作第一年就瘦了20斤。所以当他听在杭州长大的师傅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河可以游泳玩耍,甚至洗菜、淘米,简直无法相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陈建明在船上饱受运河臭味困扰时,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期间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杭州运河水系污染综合防治研究课题,已悄然开展。这个历时3年的研究课题,确定了以截污、调水、疏浚等为主要方向的运河治理工作。

  1983年年底,连通京杭运河和钱塘江的工程开工,通过三堡船闸实现“江河奇汇”。这项耗时5年的工程,让京杭运河终于有了活水注入。然而,钱塘江的水无法治好“病入膏肓”的京杭运河。

  在差不多的时间段,1987年全国第二个污水处理厂——位于杭州的四堡污水处理厂建成,该厂和另外两项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基本上可以处理30%的杭州城市污水,但每天还有近50万吨的污水通过排入支流等渠道流入运河。这次整治后,运河依然不堪重负,水质并没有出现较大改善。

治污“人停机器不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运河的治理思路又发生变化,当地提出要“正本清源,进行污水截流”。1993年,杭州市成立运河(杭州段)截污处理工程建设指挥部。

  1994年,护河工陈建明所在单位开始了疏浚河道底泥的工作。在陈建明看来,正是这次工作量繁重的河道清淤工作以及1997年的补充清淤,让大运河的臭味开始慢慢淡去。

  当时陈建明所在单位的护河工几乎都参与了这场为运河挖淤泥的浩大工程,挖出来的臭淤泥多到无法计算。陈建明当时开的船可以装下40吨重的淤泥,每天可以拉40~60船的淤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人的船只也进行清淤工作。

  在这场清淤工作中“人停机器不停”,运河周边的居民一听说是在治理运河,便对这些吵闹的机器给予了最大的包容,大家都想早日摆脱运河臭味的干扰。

  俗话说“水里的问题岸上找”,当陈建明这些护河工人在进行运河清淤工作时,运河两岸的整治工作也在同步进行。1993年,运河(杭州段)边开始铺设一条10公里长的污水运输主干管道和总长80公里的5条支干管,这些污水管道将原来每天排入运河的近50吨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这个杭州第三污水系统的建设共历时8年,投资9.63亿元。

  清淤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京杭运河沿岸的一些排污企业也开始搬迁或者倒闭,其中包括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这家企业曾是我国丝绸行业的“老大”,也是当地人费尽心思要挤进去的厂子。

  此外,伴随着对运河河道的“截弯取直”,原先运河边的一些老破房屋开始陆续被拆除。大量居民的搬迁,大大减少了流入运河的生活污水。拱宸桥断面从1980年到2011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从2001年左右开始,曾一路走高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和总磷含量都开始迅速降低。而2001年,正是历时8年的杭州第三污水系统竣工之时。

  “五水共治”新模式

  只局限于截污的思路并不能还杭州人民一河清水,京杭运河的水虽已不再是“黑臭水”,但水质依然是劣五类。为此,2002年年初,杭州市将“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列入了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

  截至2010年年底,杭州主城区共有污水管道830余公里,污水泵站68座,污水处理厂两座,主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约84.2%。

  2014年,京杭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有11个点段(包括6个遗产点、5段河道),但是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劣五类水还没有完全消除。治水之路开始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次治水提出的概念是“五水共治”。

  陈建明几年前第一次听同事说“五水共治”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在网上一查才知道,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项整个浙江都参与其中的工程从2014年年初就已开始,他赖以为生大半辈子的京杭运河杭州段也是一部分。据了解,2014年~2016年共有53.5亿元投入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治理工程。

  在对主干流进行了大量的治理工作之后,“五水共治”期间更为艰巨的任务是治理运河在杭州的100多条支流。

  余杭塘河是京杭运河的一条支流,在“五水共治”之前该河的水质基本上属于劣五类水体,经过治理后的水体目前总体保持在五类以上。余杭塘河的主要污染源来自雨污合流的生活污水和沿途工业、建筑工地排放,针对这一问题,沿途的西湖区、拱墅区、余杭区仅2015年就投入了8614.1万元进行水环境的治理。

  作为河长联络员的翟绍兵,现在有8个微信群和9个QQ群专门进行治水的对接工作。今年3月的一天,翟绍兵接到举报,有人往余杭塘河里排放泥浆水。他将相关视频和位置通过“余杭塘河河长制微信群”通报给了相关部门,这个隶属于西湖区的排污点在一个半小时以内就被清查,污染源头被掐断。相关部门同时对排污单位进行罚款,并责令其航道清淤。

  作为港航局海事处高级工程师的翟绍兵,在“五水共治”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截污纳管”“生活污水治理”等内容,当了3年多河长联络员以后,在这些方面几乎算半个专家。

  支流的治理也在让京杭运河的主河道受益。“五水共治”以后,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水质基本上属于三类到四类,从今年1月~7月的6个水质监测断面的数据来看,其中5个是三类水质,1个是四类水质。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