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品,污泥的产生量亦水涨船高。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重水轻泥”的现象,使得我国污水处理快速发展,污泥处理停滞不前,污泥处理处置缺口巨大。而巨大的污泥处理处置需求和初期的市场供应不足带来的供需矛盾,将带动污泥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曾有专家预计,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产物,污泥处理处置在2011年持续走热,成为新的市场热点。但现实是,污泥处理并不受宠。
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了污泥的初步减量化,但并未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重水轻泥”的现象也逐渐凸显。据权威媒体此前报道,污泥中经过制造建材、焚烧,制肥,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置的比例达到了56%,临时处置手段也占比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百分之十几的污泥则不明去向。
虽有一些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污泥稳定化处理设施,但因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约束性指标考核,运行单位的积极性也不足,导致大部分设施处于闲置状态。与此同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污泥的处置成本比较高,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没有建设污泥处理装置,而是通过简单的浓缩脱水(含水率降低到80%以下)之后,运输到指定地方进行堆砌和填埋。
由于与日俱增的污泥产生量与污泥处理能力的严重不匹配,大量污泥被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而污泥直接排放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一般来讲,1000吨污水大约会产生1吨左右的污泥。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一半以上都会被浓缩到污泥中,所以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以及恶臭物质、病原体、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
曾有舆论指出,污泥如果不减量化,以我国目前的污泥产生量,如果堆积起来,每年就需要在一万亩土地上堆5米高。面对我国当前污泥处理处置的困境,要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最大限度减少污泥产生量、提升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是当务之急。但受限于用地限制、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等多重发展壁垒,污泥处理始终步履蹒跚。
其中,经济因素成为掣肘的主要原因。公开资料显示,每一万立方米的污水经处理后污泥产生量(按含水率80%计)一般约为5吨—10吨,具体产量取决于进水水质、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等因素。与此同时,污泥处理项目投资额相对较大,一般一个日处理能力在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项目投资额度在4000万左右,单位处理能力投资约为2000万元,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
而污泥处理处置费在污水处理费中的比例较小,成为制约资金来源的一大难题。在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看来,“如果要将污泥无害化处理,每吨要增加0.2元的投资,这对每个城市来说都是比较沉重的负担。”迄今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做的一份调研显示,北京和上海等城市仅有约5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建设了一批污泥消化装置,而且污泥处理设施小,甚至近20座都已不能使用。
据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污泥处理是近年来兴起的行业,并且由于技术不成熟及投资金额较大等原因,政府在选取承建方时,一般会选择具有成功案例、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尽管目前从事污泥处理处置的企业数量虽已达数百家,但尚未出现业界公认的龙头企业。
也正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污泥行业的市场格局将在未来五年发生实质性变化,领军企业即将显露。据相关数据预测,“十三五”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市场投资空间超1000亿;污泥工程建设市场投资空间约350亿。机遇已经来临,下一个弄潮儿会是谁,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