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过程中,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上有没有采取过措施?它们的排污信息又公开了多少?
以总市值约32.6万亿的747家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为研究对象,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化工大学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日前联合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5)》(下称《报告》)。
《报告》主编、北京化工大学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学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目前正处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时期,也是民众对污染事件的敏感期。企业环境责任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发展能力,已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行为,更要接受社会公众的全面监督。
747家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
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31日之前,在上海证劵交易所(下称“沪市”)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市”)上市的公司中已发布2015年度环境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
数据显示,两市中发布上述环境相关报告的有效样本企业总数为747家,比2014年增加了39家,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26.62%。
刘学之介绍,上市公司是我国发布相关环境责任信息报告比例最高的板块。
其中沪市有442家,占有效样本企业数量的59.17%,比2014年增加27家,占沪市总企业数的41.59%;深市为305家,占有效样本企业数量的40.08%,比2014年增加12家,占深市总企业数量的17.91%。
《报告》涉及的747家上市公司,在沪深股市的企业市值共为325790.697亿元,占两市总体市值的64.83%。对比数据显示,沪市发布相关环境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较高。
从产业看上市企业分布,报告将其分为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两大类,数据显示,第一和第二产业共有501家,占总有效样本的67.07%,比2014年增加了10家;第三产业246家,占总有效样本32.93%,比2014年增加了29家。
整体水平尚存较大上升空间
《报告》对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评价的平均得分为30.30,整体水平尚存较大上升空间。2015年总体水平比2014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绩效披露实质性提升不明显。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虽然在我国目前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中领先,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刘学之说,从得分率来看,环境绩效方面的公开情况最低,而这恰恰是显示企业环境保护相关效果的重要披露部分。很多企业相关报告中对具体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内容呈现模糊性、泛泛性描述,甚至有些企业对环境责任用几句话一带而过。
具体来说,行业间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其中采矿业披露水平最高。
第一二产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于第三产业。在全部排名中前10名均为第一二产业,排名前20的企业占有16家。第三产业相关数据统计及披露严重不足。东部地区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最高,高于总体水平,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国家级重点监控企业的样本环境信息披露总体处于发展阶段。
需建立统一规范
“从现有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在编写环境相关信息时缺乏统一规范,导致披露的信息质量水平差异大、指标不成体系,简单阐述过多,缺乏明确数据信息。”刘学之说,“甚至有的企业不披露,无法满足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诉求要求。”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企业提供环境信息披露编写指南尤为重要,可以促进提升企业整体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
《报告》建议,进一步修订细化《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和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借鉴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良好社会实践,发挥其在全国业界的带头和引领效应,倡导更多企业每年及时公开相关环境责任信息满足政府、公众及第三方机构等对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需求。
《报告》也建议,各类投资机构加大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在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权重。更多关注实质性内容,尤其是环境绩效履行的主要指标等,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企业环境责任履行和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