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去年公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去年年底前要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30年全国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应总体得到消除。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环保局召开“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君表示,北京市已筛查确定了全市共存有黑臭水体141条段,总长度约665公里,计划完成69条段、294公里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力争到2018年底基本消除全市黑臭水体。
2017年底消除全市建成区和通州区黑臭水体
去年8月以来,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总体要求,北京市组织了专业评估检测机构全面摸查了辖区范围内505条河道水质情况,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并根据指标值的不同确定轻度与重度黑臭级别。
以此为标准,筛查确定了全市共存有黑臭水体141条段,总长度约665公里。其中建成区黑臭水体57条段,长度约248公里;非建成区黑臭水体84条段,长度约417公里。
据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介绍,北京市在分析黑臭水体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工作指南》中技术路线要求,确定以“截污控源、内源治理、生态修复”作为黑臭水体的主要治理措施,并以河内岸上齐抓共管为发力点,统筹落实治理工作。一是修建截污管线,将入河污水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二是清淤,解决内源污染问题。三是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四是加大再生水利用,在有条件区域同步铺设再生水管线,引再生水补充河道,提高水体流动性。五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入清水。六是加强河岸整治、垃圾清理等。
今年北京市计划完成69条段、294公里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5条段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已经开工,其中建成区42条段、非建成区23条段。大兴区北小龙河、老凤河已完成截污和清淤工程,房山区吴店河,昌平区东小口沟完成截污工程,通州区中坝河、凉水河,大兴区葆李沟、新凤河、大龙河、房山区东沙河、海淀区南沙河、顺义区蔡家河已完成清淤工作。
未来两年,北京还将按照“一河一策”原则制定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方案,通过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全市141条河段665公里黑臭水体进行治理。2017年底消除全市建成区和通州区黑臭水体,2018年底基本消除全市黑臭水体。统筹截污治污、水源保障和生态治理,完成清河、凉水河、通惠河等河流水环境治理,加快还清城市河湖,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滨水环境。
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
据潘安君介绍,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只是北京推进水环境治理、打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优美水环境的一个方面。
根据“十三五”北京市水务工作的目标及任务,北京市还将实施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从源头上消减污水直排,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歼灭战”。要以中心城、城市副中心、城乡接合部、重要水源地村庄和民俗旅游村庄等为重点,以截污治污为核心,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在中心城要解决城乡接合部地区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新建上庄再生水厂、改建东坝等3座污水处理厂。郊区城镇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26座,郊区农村采用“城带村”、“镇带村”、“联村”、“单村”等方式,重点解决村庄污水问题,实现重要水源地村庄和民俗旅游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十三五”期间,北京还将加快水系连通及循环工程建设。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建设南水北调与五大水系连通工程,增加清水补充,加快完善再生水管网体系,建设河湖水质净化循环工程,增加河湖生态水量,增强水体流动性。
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心城“三环水系”格局,各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水系连通格局。
此外,北京市还将推进三大河流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启动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工程建设,作为京津冀生态领域合作的突破口;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实施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2020年重要河段水质主要指标力争达到地表水Ⅳ类,恢复历史漕运河道景观;实施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进一步提升潮白河水生态环境品质。
成立水环境治理专项督察组进行重点督察
潘安君表示,近几年来,北京市每年初将水环境治理重点任务进行分解,市政府与各区政府以年度任务责任书的形式予以明确,做到了责任落实。同时,北京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水环境区域补偿、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治污项目审批、农村污水处理奖补等方面,将相关审批权限下放到区政府,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好了政策支撑、将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的各个方面都落到了实处。
为了加强对水环境治理重点任务的督促检查,市政府成立了水环境治理专项督察组,重点对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再生水厂、污水收集管线、再生水管线、城乡接合部地区及农村地区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小河道治理和“河长制”落实情况九方面进行督察。
为实现督察工作有序开展,北京首先明确了督察方式,一是建立台账,制定了水环境治理重点督察任务清单。二是跟踪督察,针对项目规划选址、行政审批、资金筹措、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及时督办、协调、调度,有效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三是集中督察,不定期到相关重点区和部门开展督促检查,听取任务落实情况以及存在问题汇报,提出对策建议和工作要求。四是反馈报告,通过相关媒体通报工作推进情况,重点反映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协调解决事项、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五是绩效考核,年末将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将水环境治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市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做到“督考合一”。
除此之外,还通过利用新闻媒体的曝光、引入第三方评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等方法开展督察工作,创新了督察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北京“十三五”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据了解,除了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北京市在“十三五”期间还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
首先,多措并举提高节水水平,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一方面,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管理,按照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产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实施用水强度和用水总量的双控制,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43亿立方米。
另一方面,强化重点行业节水,农业实现高效节水设施和机井计量设施全覆盖。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园林绿化加强节水技术应用和集雨型绿地建设,城六区公共绿地使用非常规水资源灌溉比例不低于50%。生活及公共服务业到2020年要实现机关、学校、医院等用水单位高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全覆盖,农村基本实现生活用水计量收费。
其次,强化创新驱动,探索推行合同节水模式,推进节水器具标识水效等级认证;加快节水信息化建设,对年用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用水大户实现用水远程监控;开展以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的节水型区创建工作,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
再其次,北京市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提升水源和供水保障能力,支撑城市功能疏解和重点区域发展。
一是继续加快南水北调通州支线、新机场支线、河西支线等市内配套工程建设,完善供水水源输配水工程体系,拓展供水范围、用足用好南水北调水,同时开展多元外调水研究论证。
二是增加本地水资源战略储备。扩大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按照“节、喝、引、存、补”的原则,利用外调水增加密云等水库蓄水量。有序回补、涵养密怀顺等地下水水源,减少开采规模、增加战略储备、保障城市应急水源安全。
三是加快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均等化。城市地区加快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建设,城六区建设石景山、温泉等水厂,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水厂二期,新城和重点功能区建设亦庄、新机场等水厂。新建和扩建自来水厂14座,新增供水能力200万方/日以上,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000公里以上,同时实施4700眼自备井置换。农村地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集中供水厂61座,达标改造村级供水站500座,更新改造管网1774公里,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最后,“十三五”期间,北京还将大力实施防洪排涝系统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一是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结合城市开发、旧城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重点功能区、开发区、社区、公园等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新建区海绵体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2020年20%的建成区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从源头消减雨水排放量。
二是加强城市排涝工程建设。按照雨水源头消减、过程控制、通道畅通的原则,加快完善城市排涝体系,全市新建改造雨水管道1400公里,实施郊区新城下凹桥区泵站改造,治理排涝河道265公里,新建蓄涝区17处。开展深层排蓄廊道研究,适时启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涝格局。
三是完善防洪工程建设。坚持“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滞利用雨洪”的防洪原则,实施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骨干河道及中小河道治理,完成南海子、南旱河、宋庄等6处蓄滞洪区建设,积极推进陈家庄水库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洪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