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说过污泥总量是500亿吨,考虑到污水处理量增加,也考虑到污泥处理标准提高,所以我们预估污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规模约800亿元。”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曾如是指出。
百亿市场规模,对业内企业来讲无疑是一大利好。市场空间这么大,污泥处理处置岂不成为被哄抢的香饽饽?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很多污泥项目甚至遭受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2014年,福建省厦门、福州等地区污泥处置项目的招标就屡次流拍,最终改为竞争性谈判。面对巨额身家的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很多环保企业表示,“想说爱你不容易。”
事实上,这与污泥处理处置一直存在的困惑有关。多位专家甚至感叹,污泥处理处置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老生常谈,“年年喊,年年在。”
成本依然是制约污泥有效处置的关键
2015年8月,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对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约谈的消息曝出后,业界发现,原来北京的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也并不乐观。业内人士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并没有规划要求的那么理想。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业内人士看来,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对市场的影响较大。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国内污泥处理处置全成本在150元/吨—500元/吨之间,平均成本为270元/吨,折合到污水处理费中约合0.2元/吨(按每万吨水产生7吨含水率80%的污泥计算)。
“与国外情况相比,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不高。目前,污泥处理处置费在污水处理费中的比例较低,成为制约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一大难题。”E20研究院院长助理肖琼认为。
尽管国家政策一再强调,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应该被纳入污水处理费。但据调研显示,目前将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费用的地区仅有北京市、江苏省太湖地区及常州市、广州市等少部分地区。其中,江苏地区污泥处理处置费相对较高,折合到污水处理费中约合0.2元/吨,在污水处理费中占比仅为15%左右;而广州市则为0.04元/吨。
面对如此收费现状,很多污泥项目只能感叹“囊中羞涩”。诚如福建厦门污泥项目就是由于处理泥饼的服务限价过低,而导致流标。据了解,项目最高限价仅为人民币110元/吨。“这个价格根本难以实现污泥处置的安全、无害化。”业内人士认为。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向平估算,解决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不足的问题,全国大约需要500亿元资金,其中应由国家拿出250亿元。“相对于污水处理动辄千亿元的投入,250亿元并不多。”
行业管理政策的短板
当然,“钱”只是污泥处理处置中面临的问题之一。
从商业角度来看,当下在污水处理厂的投融资和工程建设与运维上逐渐引入BOT、TOT、服务外包、租赁等模式等多种PPP模式,是当下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商业模式。不久前,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PPP项目中,有9个都涉及到了污泥处理。从表面上看,一个新兴PPP市场似乎正在兴起。
但是,PPP繁荣表象却难以掩盖市场虚火,政策上的缺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甚至由此也曾引发出政企交恶事件。如果说突然提高的标准导致双方合作不欢而散,那么在标准制定上,则又出现了令出多门的怪相。环保部要求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时的指标为含水量80%,含固体量20%,此外,还出台了填埋标准,即含水率不超过50%。但与之对应的是质检部门也提出的标准——含水量40%,含固体量60%。具体参照哪个标准使从业者面临很大的困惑。但无论执行哪项标准,对污泥的约束肯定是更严格必然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但当下各地政府财政能力、诚信度不一而同,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承担这笔资金,相应机制并没有理清“谁”该承担污泥成本。
“这对企业来说,绝不是一笔小数目。”一名企业负责人如是说。一般而言,污泥处理的投资建设成本是10—30万元/吨,运营成本差不多要200—400元/吨。以万吨污水产生1.6吨干固体计算,吨含固率18%的湿泥折合污水1125立方米。这就是说,如果将填埋税定位在400元/吨水平上,意味着每吨污水应承担0.36元的污泥处置费,这一数值相当于目前平均污水处理费0.7元的1/2。而在一些污水处理费早已收到此水平的省市,污泥处置费看起来好像还是没有着落。
污泥最终出路在哪儿?
其中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污泥的最终去向是另一重要难题。污泥处理处置的困难是此一时,彼一时。近几年关注度的提高,污泥处理处置已进入政府视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金不再是最棘手问题。
技术路线之争也趋于尘埃落定,消化、堆肥、干化、焚烧这四大国际主流的技术路线在国内都逐步得以应用。现在,专家们头疼的是,有什么方法能消纳每天源源不断产生的大量污泥。“国外的链条是畅通的,中国的污泥链条总走不通,缺政策。”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指出,“光一个两毛五的电价补贴,还是我们费劲争取来的。”
理论上,污泥可以协同发电,但由于热值过低,电厂并不欢迎污泥。2005年前后,国家为鼓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出对废弃物焚烧发电提供电价补贴。杭世珺等人通过住建部层层上报,将污泥加入名单中。“污泥上电厂,这才有了依据。”国家这一政策是鼓励资源化利用,但杭世珺当时的首要目标是给污泥找着出路。“不然污泥就憋在污水处理厂了,没人替污泥着急。”
和填埋一样,污泥焚烧也有自己的问题:成本过高,污染物可能转移到大气中。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近年来,业内逐步达成共识,鼓励污泥回归土地。可这条路也走得异常吃力。回归土地的方式是将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泥产物制成栽培基质或肥料,进行农用、绿化或林用,为土壤提供氮磷钾和有机质。此时,污泥进入了农业部和林业部的管辖范畴,而部门利益冲突成为这条路上的绊脚石。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亦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在控制农业污染部分,提及严禁将污泥直接用作肥料。而这一规定并未对污泥土地利用提出新要求,也没有设置新门槛,污泥在处理后能否农用仍处于模糊状态。
由此,如何将污泥处理真正进行到“底”,至今仍是一个待解难题。
(参考资料:中国污泥网、中国环境报、《能源》、南方周末)
手机端阅读更精彩:(扫描下方二维码在手机端阅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