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科委作牵头组织,会同多部门共同实施的“首都生态环境专项”,部署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和“北京生态功能提升”等三项重点任务。而自“首都生态环境专项”实施以来,随着强有力的创新科技支撑,北京环保产业得以迅猛发展。
截至2016年8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入京水量已近16亿立方米,1100余万市民受益,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较去年7月同期回升62厘米,饮用水质也明显提升。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离不开《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中的“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专项”)的支持。该专项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围绕南水北调进京重大工程,聚焦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等科技需求,瞄准安全建设、安全运行等关键环节,为城外来水风险防控、城内输配水调度保障、科学补水用水等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科技支撑。
据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张光连介绍,由北京市科委作牵头组织,会同市水务局、市南水北调办、市市政市容委和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共同实施的“首都生态环境专项”,部署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和“北京生态功能提升”等三项重点任务。“该专项立足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破解生态环境难题提供科技支撑,形成可输出的技术和城市发展理念,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首都生态环境专项”实施以来,北京市科委联合市相关委办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在开展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南水北调、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矿产开发、优良种植资源繁育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为首都生态环境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引领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为先。“首都生态环境专项”支持下研发推广了一批“以气代水、以废代清”等新型低成本水资源化代替技术,推动北京的各项节水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十二五”末,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时期末下降超过30%;雨水利用工程综合利用能力达到6366万立方米;2015年利用再生水9.5亿立方米,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5%。
抓住全国水环境大规模治理的机遇,支持首都企业“走出去”。
在“首都生态环境专项”的支持下,北京市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制造、再生水厂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投融资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在服务首都的同时服务全国。其中,纤维转盘过滤技术、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红菌”脱氮技术、MBR等20余项技术,在全市14个污水处理厂应用,累积处理能力约280万吨/天;膜法、生物法等主流污水技术达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形成了碧水源等一大批专业化、特色化的水处理企业。
发展城市矿产,完善资源回收体系。经过不懈努力,“首都生态环境专项”打造物联网智能回收系统,形成了废旧家电、手机、饮料瓶等的智能回收、自动拆解等技术体系,每年可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240万台,安全回收饮料瓶1600多万个,服务覆盖100万人口以上。
培育污染场地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在“首都生态环境专项”的支持下,北京市初步形成了全覆盖的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包括位于上游的“场地调查评估”、中游的“修复方案设计—修复工程实施”以及下游的“工程监理与验收检测”修复产业链。截至目前,该技术已服务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紫金矿业污染场地修复、苏州安利化工厂等一批国内知名修复工程。
建设科技园林,为首都增绿添彩。在“首都生态环境专项”支持下,相关部门和单位引种驯化、选育及栽培32种新优乡土植物和10种国外优良增彩延绿植物品种,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冬奥会场地周边建设增彩延绿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北京实现“三季有彩、四季常绿”的宜居景观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一步,北京市科委将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力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城,超前部署下一代的水处理、固废处理等技术,实现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张光连表示。
原标题:首都生态文明迈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