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向在校学生开放,为环境教育打开方便之门很有必要,对于推动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需求的提升和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长足发展。但现阶段,公众的环境素养与公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并不同步。
多数公众对环境污染的成因、治理(修复)的难度与规律、社会对公共环保设施的需求、自身的环境责任等,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因而才出现有的人一方面对环境质量不满意,批评指责政府;另一方面自己的行为却在有意无意破坏和污染环境。还有的在建设公共污染治理设施时坚决反对,邻避效应让本该及时建设的基础设施无法发挥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环境教育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近年来环境教育有所进步,但总体上仍然流于肤浅、空泛、一般说教,止于一些标语口号。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苍白、枯燥,很难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给人打下深刻烙印。特别是学校环境教育教学途径单一,形式呆板,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与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隔了一层,缺乏吸引力,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环境资源有限,而大量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环境教育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环境监测站点尤其是大气监测站点、“12369”举报平台、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不仅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环境教育设施,是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环保教育的生动课堂。可以让公众有效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政府、企业、公众在环保中的角色与责任,增强公众环保的责任意识;了解环保的规律,明白污染易、治理难的道理,明白建设公共环境基础设施的必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邻避效应;了解政府为治理环境所付出的努力,增进政府与公众的互信,建立环境互信文化。
在这些地方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普及环保科学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的效果肯定要比单纯的课堂教育好得多。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这样的环境教育形式功能,或者是因为怕麻烦而没让这种功能发挥作用。
其实,许多国家都将环保设施向社会开放,以发挥其教育功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巴黎下水道博物馆。
早在1200年,巴黎就有了排放雨水与生活污水的露天排水道,地下排水系统则是在1370年开始建造的。到了19世纪中期,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初,奥斯曼的设计理念是将脏水排出巴黎,以改变人们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再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的不科学习惯。到1999年,巴黎实现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100%的完全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雨果通过《悲惨世界》让巴黎的下水道扬名世界之后,巴黎人将其开发成了世界唯一的下水道博物馆。
现在的博物馆陈列着从高卢罗曼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现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6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模型,并配以英、法两种文字说明,电视机播放专题介绍的短片。博物馆通过图片、设备与真实的排水管道介绍了巴黎市水处理的历史、排水技术、饮用水来源等,每年接待10万名参观者。国内不少去过巴黎的游客都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每一位参观者都从中受到了一次记忆深刻的环保教育。
巴黎下水道博物馆无疑给我们如何做好环保设施的开放工作以很好的启示。
其一,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的开放不能仅止于环境日,应常态化。从发展的趋势看,应在总结积累环境日期间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常态化开放,为公众环境教育打开方便之门,以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的环境教育功能。
其二,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的开放不能仅止于打开大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要求,着眼于提高环境教育的社会效益,做好配套服务。比如,安排专业人员讲解,突出理念宣传、行为宣传、实践宣传,开展对话交流、互动等。丰富环境宣传教育形式,强化宣传教育效果,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践行环保要求,主动参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环保公益活动,做一个环境友好型公民。要深入宣传加大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环保重点工作的政策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增强全社会对改善环境质量的信心,并自觉参与到其中。
其三,制定实施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规章,规范开放行为。前不久,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这一《办法》作为国内首部以规范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内容的省级政府规章,规定了不同体育设施的开放要求,界定了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开放的范围与方式、免费与低收费的要求等。为解决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开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确保开放的常态化,应借鉴这一经验,制定环保设施开放管理办法,科学规范开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