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正文

赵笠钧:环保企业如何下好“走出去”这盘大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1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成苗苗  浏览次数:4370

近两年,随着“一带一路”机遇及国家政策的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新的潮流,环保行业同样火热。据E20环境平台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初至2016年3月,行业关注的大手笔海外并购交易已经有20多笔。与其他行业相比,环保产业尚显弱小,在这场洪流中能否顺利出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专访了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

不只是到海外做项目

如今环保市场,不乏企业拿下海外订单,这是不是真正的走出去?赵笠钧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站在一个全球的角度来看,这个只能说是在海外做项目,但他还不是真正的跨国化。”他认为,在国外建立了办公室,建立了团队,这样的协同才可以称为跨国化。

“走出去不只是一个项目的输赢得失,一定要放眼全局做出布局,首先我们需要跨文化的多元化的人才,但总不能把所有人都请到中国来”,于是博天开始准备将办公室搬出国门,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以色列创新的浓度,美国创新的高度,日本人做事的深度,德国人做事的精度,这些国家都有不一样的特征,我们要将这些优势基因吸引过来”。

讲到这里,赵笠钧介绍,2014年博天投资丹麦正渗透技术,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他认为,中国环保企业真正走出去,不能只看哪个地方有项目机会,而应该站在全球视野上,看看我们的并购是否与全球化的战略相协同,对自身在垂直线上的成本协同、竞争力的提升有没有帮助。“走出去,是一盘大棋,我们可能要更宏观地看待走出去的战略,这是我的理解。”

需要被教育的市场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赵笠钧倾向于以更开放的心态和胸怀来看待这些事:“即使是在国际上一些欠发达地区,业主做项目都会请世界顶级咨询公司做方案,使用国际通行标准,或者直接采用世行标准,对国内市场也有借鉴意义。”

同时,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时也面临被误解和不受信任的问题。“国际社会普遍觉得我们好像是落后的,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从环保的例子来看,中国今天有全球最大的环境市场,也有全球最复杂的环境问题,同样催生了很多掌握了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些方面,赵笠钧希望国际市场对中国有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和国外的客户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赵笠钧提到他在中阿环保合作论坛上遇到的情况,一些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负责人普遍倾向于找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解决环境问题。赵笠钧向他们解释:“你们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有解决的经验。而很多问题欧美国家已经几十年没有面对过,有经验的工程师可能已经不在一线,相比而言,中国的企业可能更合适。”

比较优势创造1+1=11

当海外并购成为风潮,国外企业是否会在技术上有所保留,知识产权如何保护?赵笠钧认为,对于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和恰当保护,有利于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但过度的保护却可能不利于创新。

一家以色列公司曾经找到博天,希望合资建厂,但十分担心其技术被偷学。“我跟他讲,你要考虑把它保护住重要,还是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分享、共同提升更重要?”所以赵笠钧一直强调,合作一定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和足够信任的基础上,寻找比较优势,寻求共赢。

在他看来,中外企业通过收并购的形式合作,双方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充分挖掘彼此身上的比较优势,在正确的方向上敢于尝试,才有可能创造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并购本身就很有挑战,更重要的问题是1加1等于2这个意义不大,甚至可能你搞不好1+1小于2了,并购真正的目的应该是1+1>2,甚至达到1+1=11这样的效果。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目前中国的环保产业还需要更多的能力建设”,赵笠钧理性地分析了目前的现实。

博天与丹麦公司的合作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相互找到了比较优势。博天希望请到全球最好的科研人员,将研发基地设在丹麦,“我一直觉得创新这个事情,环境要好,生活压力要低,人们对生活要充满了无限的热爱,这样才有创新的氛围,像丹麦这些国家,人们的生活是非常悠闲的,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在那里搞创新很合适。”中国的优势,在于这里有最大的环境市场,并且有更强的市场执行力。

博天的此番海外合作进展比较顺利,最近刚刚在密云建成了新的生产线,这个建设速度让丹麦公司赞不绝口。

“走出去,就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协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更好地携手创造未来。”赵笠钧说。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