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华网主办、海绵城市网承办的“互联网+海绵城市”大型媒体主题系列活动——“海绵城市中国行”新闻发布会暨北京站研讨会21日下午在新华网总部举行。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在会上做主旨演讲。
以下为主要内容:
我发言的题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几大困惑与对策,特别结合近两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碰到的突出问题做一些思考。四个主要的问题,第一,海绵城市的内涵。第二,技术上有什么困惑?第三,制度建设,我们怎么样设计一套合理的制度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的进行?第四,从经济上考虑怎么样有一个社会资本基于他的投资回报和持续性怎么保证?再一个到底我们是在行走还是在观望?
首先说海绵城市基本的内涵从国家层面,一个是从2013年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到三个自然,两个优先。第二个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最后落实到城市发展方式,所以就目前来讲好象里面谈的都是雨水的问题,包括内涝,还有包括一部分的黑水治理,还有一部分洪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但是最终的点不单单是限于建立一套雨水系统,而是更多的怎么样提炼出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30年之前,发达国家提出来源头的开发,还有近三十年提到的大块构建这一块都有缺失,所以今年到明年,怎么构建这些技术参数和技术方法。除了这个之外,还包括水质系统和生态系统构建等等,这三块应该是主要的。这更是一个关于海绵城市系统的内涵的理解了。在整个发达国家这几十年雨水体系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到,有雨水控制的,有雨水水质改进的,包括可持续排水系统等等的构建,目前都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内涵都不一样,目前按照我们国家文件里给的海绵城市的定义,应该说涵盖了以往所有的这些,所以实际上中国在排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的一个机会。
就从雨水排出系统或者现在雨水的构建作为切入点,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系统模式转变之外,对城市上应该是一个,我们从原来的水泥城市向现在的弹性城市过渡,要是道法自然、生态优先,这是最基本的概念。理念是这么一个认识。
第二、专业之间是不是能达成共识,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举几个例子。首先说城市里面有洪的问题,有涝的问题。到底哪一个是重要的?这是一组照片,并不是所有的雨在前期都是脏的,不是所有的雨都是有初期效应。接下来我举三个城市的例子,比如说大连。在大连的东北角有一条河叫做庄河,在冲开口的地方有一个候鸟区,是目前大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块繁殖地。
到冬天的时候这些候鸟飞到台湾地区,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就是大连、台湾这两个地方,这些鸟在80年代的时候有数千只,但是近几十年一直在变化,在近五年里面只有几十只,所以生态学家观测的时候只发现了80多只,这几年以个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我们要不要反思是不是人类的行为导致这种栖息地的变化?所以海绵城市要不要考虑这种物种保护?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在大连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中要不要考虑这种生态栖息地的保护?如果要的话,我们要不要反思这种单一的或过度强调以人为本的看法。
我们说,以人为本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过度的强调以人为本可能忽略了生态为本,这当中需要有一个平衡点。第二个案例是宁波,宁波也是沿海城市,宁波同时存在洪涝潮三个方面的特点,一定要有针对的措施解决洪涝潮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三个是嘉兴,老城区和新城区不一样,南湖片是削尖面源污染,改善水质量。城中区,控制溢流、减少内涝,一定要抓住他的问题,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核心指标而徒劳,有可能你建了半天也没有解决城市的问题。
第三,怎么设计一套制度?这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国家能够做到的是整个建设过程的全面管控,首先土地出让时,要有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除此之外,能不能做一些别的?从组织上、资金上、公众参与上要不要做呢?这个问题更多。从技术上包括建立规范、新技术研究、建立数据库,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技术保证的范畴。
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组织保障管理。一个管理机构有监管、有执行,工程规划,也有水质规划,也有财务、公众参与、运营维护等一系列的管理手段。现在这些理论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要出台什么?在国务院文件里面提了一个叫做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这是目前国家层面上能见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体系制度。这个内涵到底是什么?你怎么去构建?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面包括什么?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政府管制,包括雨水排污许可等两大作用,这两大作用必须协同才能完成。再一个经济方面的,怎么获得多链的投资的渠道,在资金保证的前提下,怎么样保证社会资本进来以后得到可持续的回报。这个是需要研究的。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领域,需要专业团队、专业人员去做,一般技术人员很难协调得好,这个需要技术人员、法务人员和PPP的专业人员共同来做。
最后一点我们现在到底是行走还是观望?我觉得首先海绵城市本身以规律结合绿色优先为指导思想,以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目标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