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与过去的大型发展战略不同的是,从长江经济带设想提出之初,中央就明确了绿色发展的大方针。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在代表、委员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他们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长江流域气候品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契机。
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告诉记者,长江流域拥有我国近40%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是保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地区。然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流域内河流、湖泊的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在代表、委员看来,人为因素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重要原因,譬如,化工企业众多,污水偷排屡禁不止;水域过度开发,湖泊、湿地面积明显萎缩等。“在长江流域,仅石化、化工、医药三大行业的企业,就有12万家之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钟勤建表示。
因此,人们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看到这么一句话:“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保护长江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相辅相成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认为,长江沿岸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只有保护好长江,才能更好地发展绿色产业,让长江沿岸环境效应更加突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表示,合理有效开发土地、禁止过度砍伐,可以有效保护水土,避免耕地、水域遭受损害;提高湿地涵养水源能力,有助改善局地气候条件,为中下游地区合理发展经济提供更为安全的环境;保护好森林生态,不仅有利于地方畜牧业、种植业发展,还有利于生物医药科研开发。
那么,应当如何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应通过立法加强环境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表示,在相关规划设置上,沿江省份不能各自为政,监管也不能各管一段,要有涵盖全流域的监管机构,建议由国务院牵头成立。
钟勤建代表认为,应构建生态风险分区防控体系,健全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企业之间针对生态风险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修复长江流域生态,各地都要有坚定治理的决心,加快沿岸重化工企业退出、转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正位于十堰市境内,张维国表示,近年来,当地已关停污染企业435家、迁建130家,兴建94家污水处理厂和57家垃圾处理场。
“越是经济增速下滑越要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越要增强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GDP增长。”高吉喜委员认为,在保障长江经济带绿色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气象、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应该强化合作,采取针对性措施。“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要放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来考虑。采取怎样的修复措施,需要依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对流域内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也离不开气象服务。”
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的观点得到不少代表、委员的认可。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安徽省委副主委吴春梅就认为,长江经济带应统筹上中下游产业发展。上海、浙江、江苏位于长江下游,可以着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及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游地区可以发展电子信息和文化旅游等产业;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位于上游,可重点发展医药、纺织、清洁能源等产业。
“让生态环境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考量。”这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