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关注 » 热点观察 » 正文

三隐忧困扰市场盛宴 环保产业呼请理性回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2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作者:筱阳  浏览次数:568

当前,我国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任务,这既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环保产业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环保产业必须充分释放产业的发展活力,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供给。

近年来,环保利好政策频传。业内纷纷热议,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后期的进一步落地,环保产业有望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但是,这对骤然升温的环保行业,真的好吗?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近日发表看法,呼吁资本的进入应更加理性。

事实上,应该回归理性的不仅是资本,还包括国家的环境治理目标手段。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提出,要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还是环境治理包括环保产业发展都存在回归理性的需求。

不断被击穿的中标价

2015年9月,江苏省政府采购网发布《高邮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预中标结果公示》,宣布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预中标江苏省高邮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垃圾处理费中标金额为26.5元/吨。

“狼来了!”这创下了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价新低。此前的2015年6月,光大国际以48元/吨的价格中标江苏新泰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8月,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6.8元/吨拿下安徽蚌埠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然而3个月后,最低价格记录再一次被打破。

2015年12月,浙江绍兴某处理规模为2250吨/日的垃圾焚烧项目开标,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峰环境)给出了18元/吨的垃圾处理服务费报价。仅仅数月时间,中标最低价从48元/吨骤降至18元/吨,降幅达62%。同时,污水处理领域最低中标价也呈现断崖式跌落。

“野蛮人”“超越底线”“行业自毁”……面对低价中标竞争,环保业界纷纷吐槽。

“个别企业不计后果、竞相降价的跑马圈地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环保行业的整体利益。”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指出,环保行业具有公益属性,应对偏离项目成本价格的恶性竞标现象高度重视和警惕,不能完全以“最低价中标”的方法确定中标企业。

环境商会提交的《关于遏止环保行业恶性竞争的提案》认为,环境技术及运维管理技术未有跨越式突破,环保行业融资的财务成本及税费普遍增加,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并不具有全面降价的广泛基础。

提案指出:“一旦低价中标环保项目后续运营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将激化政企矛盾的集中爆发。”

PPP叫好不叫座

与此同时,近两年社会资本迎来了一场环保PPP盛宴。然而,看上去很美的这场大餐,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却并没有那么“好吃”,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借环保PPP项目“甩包袱”的情况,更多地将一些收益低、难实施的项目抛给社会资本,让它们时常要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公布《关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违约情况的调研》(以下简称《调研》)中就提到,地方政府时常会把一些环境公共服务类项目以PPP的形式推出,但却不按照协议约定时间调价,让企业无法按预期获利,如重庆某供水公司已经运行11年,其间只涨过一次水价。

此外,对于PPP项目实施难,《调研》举例称,市政项目中的污水进水量及垃圾日处理量实际值都远高于合同约定处理量,给项目增加了额外压力,长期超负荷运作使设备受损,有些污水处理厂甚至因超过处理能力而被动出现排水不达标的现象。

“政府拿出来的项目主要有三类:纯公益的、市场化的、半市场化半公益的。前两类项目都做不了PPP,只有半市场化半公益的项目才能做PPP。如果把公益性的项目都划归到PPP中来,会造成很多企业不敢去做这类PPP项目。”国内知名水污染治理企业常务副总经理何愿平明确直言。

过剩之忧

而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看来,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现象,也符合历史规律。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环保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就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第二次则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中有2600亿都投入了环保领域。此外,由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转型的时候也就更偏向于环保产业。而且环保产业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冶集团都曾找过我们,希望了解环保产业如何进入,怎么投资等。”骆建华表示。

他指出,过去,环保产业是“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通过资本的整合,有望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好处之一;好处之二是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据环保部门测算,现落实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每年投资需求约2万亿,而各级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其余85%—90%的资金都需要社会资本进入。

面对来势汹汹的资本,他也有所担忧。首先是担心产业过热,前几年光伏和风能的大起大落就是前车之鉴。大量资本涌入,造成整个行业的投资供大于求,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最终使得行业陷入长期低潮,就连无锡尚德这样的明星企业也难逃破产的命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潮已经过去,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电厂脱硫脱硝的处理率均已达到90%左右。大批资本进入,在规模有限的市场上跑马圈地,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打价格战,掀起低价竞标之风。其后果就是扰乱整个环保市场,伤害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会影响环境治理的效果。

分析师王海旭认为,未来3—5年将是环保并购的验证期,那些盲目入场、没有技术和资本能力的企业将在“大洗牌”中出局。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则表示,未来2—3年,将有一批新入场的外来企业会死掉。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