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南宁市已完成建成区黑臭水体现状的调查,并对治理黑臭水体定下了“时间表”,预计2017年年底完成,基本消除南宁市建成区内河、湖泊、坑塘等黑臭水体。然而,在黑臭水体治理实践中面临诸多治理模式和技术问题。3月10日,南宁市召开黑臭水体专家座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支招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业内人士表示,治理黑臭水体要避免陷入重治理、轻保持,重晚期、轻长效的误区,重视长效治理模式,针对不同河流特点,将现有技术集成,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据市水邕建设办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将全面开工,沙江河、心圩江等水域治理将于今年进行,到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20%以上。
南宁市建成区内河水质污染严重
目前,南宁水体的现状如何?市水邕建设办委托专业中介机构对南宁市建成区的18条城市内河开展治理工程项目前期普查。普查具体内容涵盖18条内河、建成区各校区内湖(池塘)、各大公园内湖(池塘)、18条城市内河直排口,以及群众反映黑臭问题严重的其他水体。
普查表明,建成区18条内河现状V类水质和劣V类水质分别占比达到了17%和67%,二者达84%,说明南宁市建成区内河水质污染严重。
建成区内湖水体的水质情况较好,12个公园内湖除明月湖和民歌湖水体总体评价为轻度黑臭外,其他无黑臭。但建成区内河直排口排放的氨氮、总磷等都较高,均对水体造成污染,甚至有些污染严重。
南宁水体为何黑臭情况较为严重?普查报告认为南宁市建成区18条内河发源于城市周边丘陵及城区,并穿越建成区,沿途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生产生活排污,成为内河水质污染、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同时,这些河流多长度短、汇水面积小、自净能力弱,此外部分环境条件较差也制约了水环境的改善
普查报告根据南宁建成区18条内河黑臭成因及其特征参数特点,将18条内河大致分成三类,并给出了工程技术对策,主要通过采取截污纳管、疏浚清淤、清水补给、活水循环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治理黑臭水体。
专家把脉18条内河寻找治污良方
如何治理是关键。为了消除建成区18条内河的黑臭水体,寻找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路径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昨天,南宁市召开黑臭水体治理专家座谈会,邀请国内外20多名专家为南宁市内河把脉,寻找治污良方。
专家们就河流治理技术体系、黑臭水体治理过程、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结合等内容阐述了治水理念。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习洪认为,黑臭水体的成因或是外源污染,或是内源污染,还有水体生态功能的丧失。因此,治理南宁的黑臭水体,建议从源头截断污染源,而不是待出现污染后治理。
有专家建议对于黑臭水体治理,需要从控制点源、面源、内生污染等多方面入手,应该一河一策。美国博士马佳坦言,“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治理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水文水质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标、不同阶段,综合采用不同技术。行政部门应对不同方案进行综合、系统和全方位的对比。”
还有专家认为黑臭水体的治理要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周北海则认为,从全流域的理念出发,摸清楚南宁建成区18条内河流域的污染源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统筹开展黑臭水体的治理。黑臭水体的治理牵涉众多内容,应该建立长效的治理机制,可以和海绵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同时还应当综合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等。
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20%以上
市水邕建设办主任冯步广透露,南宁市将根据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南宁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思路和方法。今年黑臭水体的整治计划在4月底5月初完成PPP模式社会资本采购工作,力争在今年8月底之前建城区36处黑臭水体(共96.8公里)整治将全部开工,到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20%以上。
同时,将持续统筹协调推进市区18条内河整治及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作。积极采取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展内河全流域治理工作,今年继续推动那考河PPP整治项目,启动水塘江、马巢河、沙江河、心圩江等内河PPP整治项目。
预计2017年年底完成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基本消除南宁市建成区内河、湖泊、坑塘等黑臭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