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无垠的非洲草原,一旦太阳升起,狮子和羚羊便会进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周而复始的追逐赛跑之中。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在日落之前追上对手或不会对手追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如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亦如是。
有良性竞争,便有恶性竞争。3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自揭环保行业黑幕,让产业恶性竞争的毒瘤暴露于公众视野,立即引来一片哗然。
环保领域恶性竞争在垃圾处理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仅在2015年下半年,垃圾处理的中标价格就爆出48元/吨的低价,8月26.8元/吨,10月26.5元/吨,12月18元/吨,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短短数月降幅高达62%,而垃圾焚烧项目的合理报价则是在60~80元/吨。污水处理领域同样不甘寂寞,中标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12月安徽安庆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PPP项目,以0.39元/吨污水处理费震惊业界。
原因并不复杂,最近几年国家在环保领域的政策与资金倾斜,吸引大量逐利性的社会资本涌入,蛋糕虽大,你争我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使得这一新兴产业出现过热的态势。而由此导致的结果却不容忽视,个别企业不计后果的跑马圈地影响企业运营,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这股风气如若不加以制止,一旦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未来5~10年内,环保设施成为环境污染源的风险也将大幅度增加,譬如我们现在常说的污染水处理厂反倒成了污染源,一样的道理。
逐利是资本的特性,这点无可非议,但反观国内,环保行业低价中标项目的标价连最基本的项目建设运营成本都无法保证,谁还敢保证其治污效果?拖延工期、降低工程质量、恶意偷排的风险存在,烂尾工程与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也属于大概率。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强者为王,弱者灭亡。无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污水和大气处理行业,还是日益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固废与土壤修复领域,大中型企业凭借并购和扩大规模来立足产业蓝海,2015年并购资金高达400亿元便是最好的佐证。但建立在良性基础上的并购扩张,必然是以企业自身业务能力充足及较大的业务量作支撑为前提的,否则也将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落得“你死我亡”的双重悲剧。
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一船人。并不是所有的低价都是恶性竞争,如果低价是优质资源集中体现之后的结果,那边不能用恶意竞争来定性。以垃圾焚烧成本为例,垃圾热值变化是决定垃圾焚烧成本的重要变因之一,由于垃圾热值增加,发电量上升,一些垃圾焚烧处理价格低至四五十元也是合理的。
3月3日,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大幕,环保成为聚焦的热点。美丽中国、小康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诸多有力的政策逐渐落地与高层言论大力驱动,环保都将是“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作之一,而只有恶性竞争受到大力的遏制甚至扼杀,才能迎来环保行业真正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