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中心 » 时评 » 热点评论 » 正文

重大项目环评被拒批是环境治理的佳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朱昌俊  浏览次数:597

近日,总投资173.07亿的贵州中石化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的环评报告遭环保部拒批。这一项目选址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属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环保部指出,该项目在选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环境影响、废水处理和卫生防护距离设置等五个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该项目在当地的地位而言,贵州中石化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的重要性都无需赘言。而项目本身的“重要性”,以往也经常体现于在环评等程序上享有“通融”或是走“绿色通道”的权力。于此背景下,这则消息之所以成为新闻并引发关注,并非只是因为一个如此重大的项目却仍存在“环境风险”,而更多的是由于其环评报告被环保部拒批,没有享受到程序之外的“照顾”。

具体来看,虽然一些媒体在转载这则新闻时,着重突出了“卫生防护距离不合标准”这一细节,但其实在环保部公布的不予批准的意见书中,这不过是该项目环评报告被拒批的理由之一。其余在选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环境影响以及废水处理等五个方面,这一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虽说意见书同时告知,该项目公司若不服通知决定,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六十日内向环保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在接到本通知之日起六个月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但从过往经验和环保部门的意见来看,该项目存有环境风险,应无多少疑问。

与此次的拒批类似,2015年4月环保部罕见地叫停小南海水电站这项省级重点工程,也曾获得舆论普遍赞许,更让人对新环保法的实施增添了几分信心。这是因为,相较于此前环保部门鲜有对于重大工程“叫停”或拒批环评报告的现实,当前一些重大工程上环保部门所凸显的“铁腕”形象,不啻为是环境治理“最严时代”强有力的注脚。以这次的贵州中石化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为例,它对于消化当前地方煤炭生产过剩压力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也由此受到地方政府的极力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部门仍能够坚持“标准”和“程序”,其实尤为不易。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受制于稳增长压力,个别地区就明确提出将为企业的环评开“绿色通道”作为“稳增长”的条件之一。这看似具有“现实合理性”,但其实是对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不到位,更与当前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不符。所以在这方面,环保部门的环评标准就更不能随意松动与开闸,为暂时性的“稳增长”让路。此次对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环评报告拒批,可以说是为此树立了正面榜样。

如果说对于已有的环境污染排放乱象和违规审批,予以查处和整改是环保治理“最严时代”的必然要求,那么,扎紧新项目的环评闸口,环评标准不“屈就”项目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客观的“中性立场”,其实就是新环境治理时代的改革增量,是最严环保治理的题中之意。一方面,如此重大项目的环评报告仍问题重重,足见相关方面对于环评的“侥幸”心理之大;另一方面,从环评治理的角度,这样的大项目,环保部门仍能顶住各方压力,恪守专业、科学的原则与立场,对不合格的环评报告勇于拒批,这显然又是环保治理的佳音与幸事,也是倒逼杜绝某些环评“侥幸”心理的根本出路所在。

环保部称将委托西南环保督查中心、贵州省环保厅对该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希望后续的监督检查与整改也能够继续秉持专业与客观的立场,并向社会公开。同时,环保部对该项目环评报告拒批所展现出的治理态度,也应被更多的地方环保部门所继承与发扬。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