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政策 » 政策风向 » 正文

财政部:正酝酿PPP预算管理政策 打消资本对政府换届换人的担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8  来源:一财网   作者:祝嫣然  浏览次数:678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日前在中国PPP百人沙龙首届高峰论坛上透露,财政部对PPP的预算管理政策正在酝酿中,今年有望问世。这个措施的出台将直接打消社会资本对政府换人换届的忧虑。

焦小平还透露,目前PPP立法和特许经营法也都在筹划中,财政部正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PPP项目的配套土地、财税等政策落地。

PPP模式已经初见成效

经过两年探索,推广运用PPP模式在中国已初见成效。2015年底,中国各地已推出6650个PPP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达8.7万亿元。

同期参会的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介绍,两年来财政部从地方上报的一千多项目当中筛选了两批共计233个项目,作为中央财政的示范项目,用以引领PPP项目规范实施。其中首批项目30个,覆盖5个行业;第二批覆盖行业扩大到13个,实践领域不断扩大。

孙晓霞强调,推广应用PPP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融资,而是一次理念观念的革新,既代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又体现了财政管理方式的升级。

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两大热门。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曾在媒体上表示,目前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

大岳咨询高级合伙人蔡建升分析,目前全国有一百个城市已经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初步估算一个城市至少有几十亿的市场。

PPP落地加速要解决机制问题

虽然PPP模式已初见成效,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器,但是目前PPP模式的发展中仍存在观念转变不到位、项目落地率不高、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

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认为,许多PPP项目具有盲目性,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导致设计规模超负荷,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各项方面缺乏专业有效的机制,这成为PPP项目落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PPP项目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市场机制尚未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盈利模式和金融模式尚未成熟。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强,社会资本在绩效考核框架下对项目投资仍存有疑虑。此外,基础设施项目回报期普遍很长,一些社会资本担心地方政府换届会对项目造成影响。

国际发达国家PPP项目是在规范的在法律法规下运作,有专业的金融工具来运作,而且有一整套的管理规则。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卫平说,以中国医疗领域为例,PPP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概念,缺乏规范的管理规则。我们的PPP模式目前还没有和国际经验接轨。

财政部金融司阚晓西处长却认为,PPP落地其实并不难,只是稍慢。PPP是长期项目,甚至准备阶段就需要两三年时间,涉及大量法律事务,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是PPP落地慢的一个客观原因。

推广PPP将先从示范项目入手

孙晓霞强调,推广运用PPP既涉及理念、观念的转变,又涉及体制机制的变革,本身就是一个难活、细活。以后还要面临优化法律环境,还有对假PPP进行纠偏;还需要继续围绕理念革新,不断优化PPP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着力推动PPP规范发展。

示范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形式。阚晓西表示,财政部在做PPP的综合信息平台,下一步还有专家库、机构库的建设。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还原一个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避免大家重蹈覆辙。

财政部经建司投资处处长王椿元认为,大多数PPP项目事权都在地方,要结合当地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中央介入不应大包大揽。

在PPP融资方面,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谢国旺说,PPP项目是金融机构做基础资产配置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金融机构希望政府能给一个强有力的担保。

焦小平强调,PPP是一种共享发展,公众利益、社会资本利益和政府利益可实现三家共赢,要建立一个具有法治理念和契约精神的PPP市场。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