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正文

马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治理和制度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13  来源:马中  浏览次数:818

2016年1月12日下午,201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暨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展望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出席并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到今天这个论坛,谈一下2016年关于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背景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2015年学术热点中大气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入选十大热点,这也反应了国内学术界研究界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考虑,同时全社会也对于环境问题、大气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最近两个月频繁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这个在中国大气环境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常态。

虽然说从全面来看,2016年中国的城市空气比2014年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在最后两个月,我们遭遇到了长期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使得我们对于大气环境和整个环境都还是有高度的担忧。展望2016年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背景下人文社会研究将会有一些重大的考虑和进展。

首先看一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了一个长期持续高速的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基本上等于10%,到2014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63万亿人民币,大约十万亿美元,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基本规划了经济增长率已经降了下来,但是依然保持了一个中高速的水平之上,就是增长率是6.5%。从2014年到大约十三五末的时候,中国即使是在6.5%的增长率以下,我们能够实现经济的总量,累计起来能够达到600万亿,这是一个天量数字,中国在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向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目标迈进。

中国经济增长是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从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使用来说,中国在2004年水资源使用总量已经超过了六千亿立方米,这是世界最大的水资源使用量,支持我们中国的生产和生活。其中三分之二的水是用于农业的,超过了大约3600亿立方米,还有2000多亿立方米用于工业和城市居民生活,这样水资源使用和量水资源使用结构是非常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在能源方面,中国早在五年以前就成为了世界能源第一大消费国,超过了美国,在2014年的时候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按照标准煤计算,我们后来经过一次调整,又增加六亿吨原煤消费量,现在标准煤消费量超过40亿吨,在世界各国中遥遥领先。即使这样巨大能源消费量中,在结构上也是非常沉重的,中国的能源到今天还有大约三分之二要依靠煤炭,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可持续能源占比非常低,最上面的一端就是可再生能源,现在占整个能源消费总量也就是在10%左右,就是我们所说的最清洁,最安全,最可持续的能源,这个比重是非常低的。

由于我们巨量的消费能源,消耗资源,产生了巨量的污染物开放,中国在2011年的时候碳排放量达到80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达到100亿吨,而且人均的消费量由于排放总量巨大,因此也超过了欧盟。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人家,但是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中国现在只是落后于美国,在人均排放量上,在排放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美国。

其中90%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煤炭。在其他污染方面,中国也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大气中的污染物,我们今天雾霾主要的来源二氧化硫,在上个世纪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世界第一,直到今天,由于我们沉重的能源结构,大量的煤炭消费,中国依然是二氧化碳产生最高的过程,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把二氧化硫进行约束性目标,尽管如此我们经历二十年二氧化硫减排,到今天二氧化硫排放量,到十二五末我们还和20年前基本相同,我们讲了20年污染物,只是把增量减掉了,存量依然不动,这依然是非常沉重的资源压力和负担。

由于这样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中国的质量总体全面是污染和恶化的,从空气质量来说,2014年的时候按照新的大气质量监测标准去认定,161个城市实行了新的大气污染的标准监测,其中9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这是我们中央感受到的雾霾天气是普遍存在的,真正能够达到标准的城市也不过只有十几个,2013年的时候这个比例不达标更多,虽然城市只有74个,但是不达标城市达到56%,中国大气污染近年来已经成为普遍蔓延的趋势。

水方面,我们看一下地下水,中国基本上是贫水国家,中国城市居民饮用水主要是靠地下水,北方城市对于地下水依赖更加严重。根据多年以来对于中国城市地下水的监测,当然2013年的时候不适宜引用地下水将近60%,这个比例还再继续增长,到2014年这个比例又增加2%,已经超过了61%。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我们现在喝的水,如果来自地下的话,60%以上都是不安全的,不适宜引用的。

在土壤方面,中国按照全国土地的总体监测,点位超标率,收到了污染和破坏的土壤大约占了16%,如果看耕地这个污染比例还要提高,大约19%的耕地点位监测是不达标的,换句话说我们18亿亩耕地中,按照监测点位算,大于19%,不适宜耕种,18亿亩耕地是红线,但是数量有了,但是质量越来越差。灾面积上来讲,经过统计大约1.4亿万亩耕地不适合于耕种,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已经成了直接威胁我们食品安全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的环境和中国的资源能源状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候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世界第一的,中国经济发展,96年钢铁量达到世界第一,我们努力几十年追求目标终于实现。本世纪初水的污染物排放量达到世界第一,大气污染其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10年的时候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同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样来看我们的发展路线,我们还多很多是对资源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如果把中国各项经济环境资源能源的指标放在一起比较,大概能够占到世界比重,到2013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GDP占全球大约八分之一,同年人口低于世界平均人口20%,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占到23%,这个比重远远高于经济所占比重,而中国粮食产量大概占到世界总产量四分之一,这样粮食产量在数量上来讲粮食是安全的,进一步来看我们污染物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代表,我们占到全球排放量27.5%,这远远超过经济所占比重指标,在化肥产量中国占全球三分之一,这个比重远远高于我们良好产量,我们还要进口大量化肥,我们化肥使用量占全世界40%。

中国生产量,比如说钢铁占到世界一半,水泥产量占到世界60%,重要经济增长很快,总量很大很高,但是显然背后是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代价。

在十三五期间,中共中央已经就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基本上有这样一个方面,中国在发展理念上要实现和推进绿色发展,这一点明确提出,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都是来源自然环境,这是最基本的民生。

中国要有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世界,显然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中国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这句话也是经过慎重讨论,长期以来中国的环境,我们只能做到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后来进一步要遏制住环境恶化的趋势,当然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扭转这个局面,把扭转这个破坏趋势,而且要实现。为了做好这一点,十八大以来一再强调靠制度保护环境,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做到的事情,我们提出来目标和我们要实现的追求的道路。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提到了在二氧化碳方面,要大量的采用清洁能源,同时大量的实现节能,到2020年十三五末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5年以前,2005年之后下降40%,这个目标我们说基本有可能实现。2020年的时候非化石能源比例从现在大约只有10%多一点,要提高到15%,这是一个关键,同时再有两个五年计划,2030年的时候中国万元GDP碳排放量要进一步下降,达到比2005年下降60-65%,而到2030年中国排量要达到峰值,这是去年在APEC期间和今年巴黎气候大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庄重承诺。在2030年的时候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非化石能源要进一步提高,占到全部能源消费20%。

对于水的目标,我们国务院连续发布两个行动计划,在水环境规划方面,在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末的时候,中国七大跨省流域水质优良程度要超过70%,大中型城市要把黑臭水体控制在15%,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要进一步提高达标比例,保证饮用水安全。另外地下水要降低控制在15%以下,在主要的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要大幅度提高水安全的水平和水质量,京津冀要把列五质减少15%,南方地区要彻底消灭丧失水功能的水体。

在大气方面,2013年提出国家行动计划,要求2017年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提升空气质量水平,北京在2017年达到PM2.5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这个目标非常相信,去年这个任务完成不好,提高比例很低。

主要地区都要在大气污染方面做出重大进步,北京市有60微克立方米目标写进国家计划和目标,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

对于环境方面,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中国推行实践绿色发展需要,已经看到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众多的学科已经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包括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生态环境史,还有环境传播学。在生态领域还有经济学方面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生态环境金融,以及在管理学方面,环境资源管理和环境社会学,还有资源环境法学和气候变化的政治,这是今年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环境生态资源研究方面出现的新兴学科,还有大量的研究。

所以展望在2016年下面这些方面会成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重要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首先是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建设与研究,还有关于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色经济转型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学科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在资源环境,资源和碳在产权领域有发展,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要有所创新,现在全国已经开展了七个关于碳权交易试点,关于排放权排污权交易,以及资源产权的制度也在建立,在发展。在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方面会有重大研究,现在很多方面要对我们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评估,估计资产价值以及实现的方式。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与气候变化相关会有大量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研究。

最后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治理和制度创新方面,也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些特点,首先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的融合,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和多领域研究特色。另外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丰富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的环境治理和公共决策方面,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决策方面的支持,同时环境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介绍和演讲,谢谢大家!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