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环保部网站消息显示,经国务院批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进驻河北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试点工作,现场督察时间为1月4日到2月4日,督察期间设专门值班电话和邮政信箱,迎接群众来信来电举报。
无论从组织方式还是调查方法上看,人们都很容易看出,这是中央巡视组模式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复刻,有媒体甚至专门使用了“中央巡视组后又有中央环保督察组”这样的报道题目。实际上,针对环保督查巡视一事,环保部主要负责人此前也曾在多个场合表态,都公开表达出对巡视模式的借鉴——
2015年11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表示,环保部将对省级单位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环保督察巡视,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巡查一遍,切实推动地方政府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同年12月,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则表示,从2016年开始将对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环保督察巡视,“按照中央巡视组那样一种方式来进行”。
这个借鉴在当前形式下算是顺理成章。反腐因沉疴久酿的吏治而起,但事实上还充当了各领域治理的急先锋角色。它一方面以吏治整顿开路,松动和打散了一些利益集团,为一些久久推不动的改革留下了空间;一方面在发现腐败、惩处腐败问题上形成了方法论,提供了一些能立竿见影又具有普遍适用功能的手段。从上至下、以上率下、层层紧压的思路,单刀切入深水区和重点领域的针对性,开门反腐、充分利用大众监督的开放性,都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经验,也包括使用在环境治理领域。
中央巡视隐性的强化了中国一元权威的社会结构,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了靠运动解决问题的思路,未必是一个价值最优的选择,却是既有政治图景下现实的选项。至于未来如何评价它的意义,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留下的空间,从当前的角度讲,它已经达到了创造一个新的治理起点的效果。借鉴其模式的环保督查组,面对着同样的探索任务:打破同级监督难的梗阻,爆破已经形成的稳定利益格局,赢得在生态治理领域再立规矩的机会。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此次选择河北省作为试点,是要碰一碰治污领域的“深水区”;在组织模式上由环保部牵头,中纪委、中组部的相关领导参加,显然也经过了深思熟虑,是要建立环保绩效与官员仕途的稳定联系。此次试点的象征意义和实际效果同样重要,到底有没有力度对环保失责的部门和官员进行严格责任追究,有没有能力统筹所有职能部门、形成资源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会成为公众判断环境保护督察是否具有权威的依据、判断环保部门到底有没有硬起来的依据,成为人们观察中央治污决心到底有多大的窗口。
反腐经验已经应用到了环保领域,未来几个月,看看它能带来多大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