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政策 » 行业监管 » 正文

控污纳入政绩考核 环保变“硬约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2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朱丽娜  浏览次数:813

2012年初的广西龙江镉污染、年末的山西苯胺泄漏污染事件等引起各界对水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近日,“地下排污”和“雾霾天气”等再次将环境污染问题推至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两会”上,环境问题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多位代表建议将环境污染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现状。

治污纳入政绩考核

“地方政府是否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对环境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孙菁表示,环境污染迟迟未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政府盲目追求GDP有很大关系。她指出,以GDP为指标进行政绩考核,官员们往往会不顾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强硬政策,环境监管也就很难落实到位。她建议,在官员考核指标中增加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及生态环保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一直呼吁要将治污纳入官员政绩考核。钟南山建议,针对部分污染严重的大城市,将治霾成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环保投入应成为政绩考核一把尺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认为,当前治污的关键是要把环保投入变成“硬约束”。他指出,我国经济总量大,但环保投入小,应提高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全国人大代表、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刘正军介绍,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当环保投入占到GDP的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改善,而目前我国的环保总投入约占GDP的1.5%。他建议,我国环保投入应“刚性挂钩”GDP,在5~10年内提高到GDP的2~3%。

还有代表指出,即便以环保投入占GDP 1%的数据来计算,最近10年间,我国环保总投入大约在4万亿元左右,巨额的环保投入却没有换来碧水蓝天,原因何在?全国人大代表、东兆长泰投资集团董事长郭向东说:“环保治理效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治理体系系统性不强,头疼医头,各个环节缺乏衔接。另一方面,环境治理过程中,‘造假现象’是环保投入‘低效’的祸根,许多环保设备‘睡大觉’,花的钱‘打水漂’。”

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应尽快扭转环保投入“低效症”,一方面要让环保投入成为“硬约束”,将环保投入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尺,刺激政府将环保投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执法力度,让造假者和地方保护主义不敢触碰环保“红线”。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